文 | 安青
編輯 | 9527喵咕君
2025年7月1日,央視八套播出的革命歷史劇《春暉》如期上線。
這部聚焦“革命母親”葛健豪及其家族獻身革命的劇作,在演員選擇上極為講究,特別是由侯京健飾演的青年毛澤東,再度引發觀眾的關注與肯定。
從《覺醒年代》到《春暉》,侯京健數次塑造青年毛澤東,每一次都不流于形式,反而愈加沉穩,愈加貼近歷史人物的真實氣質。
他所詮釋的青年毛澤東,不僅有青年人該有的意氣風發,也展現出超出年齡的洞察力和睿智力,令人信服。
影視劇中的歷史人物塑造,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尤其是青年毛澤東這樣的重量級角色,他不是一尊紀念碑,而是真實存在過、曾思考、曾選擇、曾猶豫,也曾果敢的人。
能不能演出“人”的感覺,而非“符號”的硬貼標簽,是衡量演技成敗的關鍵。
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銀幕上不同演員塑造的青年毛澤東,各有怎樣的特點和優勢。
侯京健:沉潛多年,演技與歷史人物深度融合
侯京健第一次出演毛澤東是在2010年,彼時他尚未被視為特型演員。
然而十余年間,他數次在主旋律大劇中擔綱青年毛澤東的角色,從《偉大的轉折》《秋收起義》到《覺醒年代》《春暉》,他的表現愈發老練,不斷突破“形似”而走向“神似”。
他最大的優勢,在于他不追求表面的模仿,而注重氣質和內核的還原。
他演的青年毛澤東,說話不刻意壓低音調、動作不僵硬復制,但在目光、節奏,甚至辯論場上的邏輯張力中,都自然而然地展現出這位青年思想家的鋒芒與胸襟。
《春暉》中他與蔡和森的對手戲、與革命母親的情感互動,都把青年毛澤東復雜、深刻的個性表現得極其細膩。
看得出,在塑造這個角色的時候,侯京健也拿出了百分百的熱忱,展現了自己對偉人尊重和深刻剖析。
劉燁:形似大于神似,氣質差幾分沉穩
2011年《建黨偉業》中,劉燁出演青年毛澤東。
彼時的劉燁已經是電影圈成熟演員,拿過金馬獎,演技毋庸置疑。但這一回,他挑戰的是一位極具文化與政治分量的歷史人物。
而這次調整,也左右著他多年積累的口碑。
劉燁的長相硬朗,形象上略接近年輕時的毛澤東,尤其在一些宣傳照和黑白畫面中,確實有“形似”的優勢。
但問題也出在這里,他塑造的毛澤東過于“外表主導”,而非“精神為本”。
他的表演方式偏向內斂,但略顯木訥,與毛澤東當年在學生時代的鋒利思辨和極強的表達力相比,氣場不足。他身上更像一個沉默的觀眾,而不是一個能帶動一群青年“去改變中國”的核心人物。
不可否認,劉燁非常努力,但最終的呈現效果,更像是一個“安靜的毛潤之”,而缺少了那股子“破而后立”的果斷。
當然,僅僅是形似,也已經足夠在影視劇中,讓觀眾進入劇情,理解角色。
谷智鑫:演技在線,但作品限制發揮
2007年《恰同學少年》播出時,谷智鑫飾演的青年毛澤東引起極大爭議。
劇集本身是一次“青春化改編”,無論是演員造型、劇情節奏,甚至配樂風格,都帶著明顯的“青春劇”試水痕跡。
谷智鑫的最大優勢,是他身上的那股英氣。
尤其在課堂、辯論場等情節中,他展現出學生毛澤東的思辨張力和時代關懷。
眼神里有火,這是谷智鑫給人的最深印象。
但由于劇本設計偏青春校園敘事,對歷史人物的思想厚度描寫略顯單薄,導致谷智鑫無法真正完成一個層次豐富的青年毛澤東塑造。
換句話說,他演得不錯,但劇本不給力。
王仁君:溫文爾雅,欠缺鋒芒
王仁君近年也多次出演毛澤東,包括《古田軍號》《中流擊水》《1921》等。他的氣質偏儒雅,長相清秀,表演風格也偏穩重。
不過,這樣的特質也決定了他的“毛澤東”版本更像一位“溫柔的學者”,而非“激進的思想者”。
他可以很好地還原一些平和場景中的毛澤東,比如讀書、寫作、思考,但缺乏激情四射、擲地有聲的表達能力。
青年毛澤東是“會打破桌子”的人,而不是“溫柔地換一張椅子”的人。
王仁君的版本或許更適合演毛澤東的中青年過渡階段,而非學生時期的毛潤之。
他演出了思想,但沒演出鋒利,略有遺憾,但也很有辨識和風格。
姜文:形神兼備,心服口服
雖然姜文最終沒有真正出演毛澤東,但坊間關于他早年被中影相中,甚至為此定制角色造型的傳言不絕于耳。
原因不難理解,姜文氣場強大,有文化底蘊,也有個人魅力。
他是極少數不用臺詞就能“壓住全場”的演員。
在電影《建國大業》選角時,姜文一度是角色的第一人選,只可惜,他雖然神似,卻沒能在電影中塑造這位他一直崇拜的偉人。
如果說劉燁有形,侯京健是“氣”,那姜文就是形神兼具。
觀眾在他身上看到一種不怒自威的掌控力。這種氣質本就接近青年毛澤東筆下“舍我其誰”的豪氣。
只可惜,這種可能性最終沒能走上熒幕。姜文本人也多次表示“還沒準備好”。
或許正因為他太清楚這個角色的分量,所以才更為慎重。
姜文的神似,不在模仿,而在于他能代表一種文化敘事視角,一種與傳統特型路線完全不同的呈現方式。
從這些年姜文的電影也能看得出來,他的才氣,是他身上最大的魅力。
除了上文提到的演員外,黃海冰、保劍鋒等人也在各類獻禮劇中嘗試過青年毛澤東的角色。
他們的表現更多是“任務型”的完成,屬于“可信但不出圈”的類型。
黃海冰氣質正氣,有任務式的穩重感。
保劍鋒則書卷氣較重,臺詞基本功扎實。
這些演員共同的優點是認真,穩定,完成度高。但遺憾的是,缺乏真正讓人銘記的高光瞬間。
對于歷史偉人的塑造,有時候不僅需要科班畢業的專業實力,更需要形象,氣質上的契合。
偉人是無法復制的,表演卻可以無限靠近。
青年毛澤東的銀幕塑造,不是一場“形象比賽”,而是一種精神接力。
侯京健之所以贏得觀眾認可,不在于他的模仿技巧,而在于他能真正沉入角色,用自己的表演“接通”與歷史人物的精神對話。
最后,你對這些塑造過青年毛澤東形象的演員有什么看法?最喜歡哪一位演員的演繹?在評論區參與討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