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意今年30歲,但在勞保用品行業,她已經混了16年。
2009年,14歲的李如意走進臨沂的勞保用品批發市場時,電商還未在這里興起,臨沂的批發市場,靠的是檔口和展會上的吆喝。
她在市場檔口一干就是十年,從謊報年齡的“豆芽菜”小妹,練就成了熟知勞保服生產每一環的行家。
2019年,她選擇單飛創業,一頭扎進電商領域,巧妙地背靠“勞保之都”,在“輕運營”模式下,將年銷售額一路推至3000萬元。
李如意
從檔口小妹到電商“小白”
1995年出生的李如意,早早地嗅到了生活的粗糲。14歲時,課本上的字句對她便失去了吸引力。家人無奈,將她送上通往臨沂市區的大巴。
臨沂是一座相當魔幻的城市。往前倒數七八十年,它是沂蒙革命老區的主體,一二十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擁軍支前,留下了無數英雄的故事。而這片被戰亂摧殘過的土地,在之后很長一段歷史里,不過是一片農田而已,最出名的是其瓜果、蔬菜和土雞。
但其實在互聯網蔓延到此地之前,臨沂就已默默支撐起數十個產業。
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臨沂農民在西郊市場搭起雨棚賣小商品。后來,市場越擴越大,100多處專業批發市場散落在臨沂市區各地,與城市融為一體。五金市場在一處,布料市場另起一處,勞保市場統一規劃,產業間互不干擾,各自發展。
在之后數十年間,臨沂靠這些產業成了“江北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臨沂市區,批發市場和居民區共同發展,相互交織,形成了商貿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態勢。當世界各地的采購商紛紛涌至義烏的時候,臨沂正悄然成長為北方的“供應鏈心臟”。
李如意來到市區打工的2009年,臨沂的線下批發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勞保市場。除了規范的批發市場大樓外,市區街邊也不乏勞保檔口和工廠,全國各地的人都趕來這里進貨,大樓里人流如織,大家操著各地的方言,竟也能溝通自如。
李如意的一個遠房親戚在市場開了間檔口,收留了她,她每天坐在檔口接待客戶,然后幫他們配貨、發貨。
14歲的她瘦小得像個沒長開的豆芽,顧客總帶著戲謔問她:“成年了沒?”她梗著脖子答:“十八了!”聲音稚嫩卻硬氣。
十幾年前的批發江湖,做生意靠的是最原始的兩板斧:守著檔口等客上門,或是跑展會撒名片。李如意每日枯坐檔口,記需求、配貨、打包。偶有外地電話打來,她便蹬著三輪車在市場里穿梭拼貨,瘦小的身影淹沒在成山的勞保服堆里。
幾年過去,老板的生意做大了,但管理思維卻仍然傳統,沒有招專業人員的打算。李如意就這樣被推著向前,除了接單,她還要跑加工廠,找上游供應鏈、配輔料,甚至要當財務,幫老板算賬管錢。
一個訂單從無到有,她摸清了鏈條里的每一環。人是越做越累,但本領也越學越多。十年的檔口生涯,磨出了她對接市場的筋骨,卻未能教會她“觸網”的本領。
電商小白
2019年初,李如意決定單飛。她哥哥盤下了一間小作坊,請了七八個工人,她則一頭扎進電商,在拼多多開店賣勞保服、白大褂,然后拖著行李箱跑展會、跑工廠拓客。
在李如意打工的那十年里,臨沂已經靠發達的商貿和物流,在電商和直播領域嶄露頭角。臨沂的大街上,就連公交站的廣告牌上,都打著“招聘主播”“招運營”的廣告。
但現實很快給李如意潑了一盆冷水。半年過去,拼多多只沉淀下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每次只買一件衣服,她算了算賬,“半年下來不僅一分沒賺到,還倒貼五萬元”。
另一邊,她在展會上“跑斷腿”,也只接下來十幾個小客戶,“養不活廠里的工人”。
“這樣不行。”她盯著慘淡的店鋪數據,找到臨沂當地的1688渠道商(阿里巴巴第三方服務商,為1688平臺商家提供運營支持),從零搭建店鋪。白天,她抽空學“生意參謀”,看訪客、盯詢盤,夜里則埋首1688商學院的課程。而那時候的她,連電腦都玩兒不明白。
三個月后,店鋪才迎來“破冰”的第一單。上海一個事業單位的采購員要訂50件工作服,問了多家工廠,對樣品都不滿意。找到李如意時,對方本來也沒抱希望,但小姑娘太熱情,連連保證“一定做好”,才松口讓她做樣品。
李如意太想接單了,她沒提這是她的第一筆訂單,連續一周泡在廠里盯細節。當毫無線頭、版型周正的工作服寄出時,客戶驚喜的反饋讓她懸著的心終于落下。
之后的大半年,店鋪沒有投一分錢推廣,就能月銷幾百件,銷售額一兩萬元,李如意的日子過得溫吞卻踏實。
2020年春節,李如意和丈夫回村里過年,新冠疫情暴發。看著新聞里緊張的氛圍,母親無意間提了一句:“2003年非典暴發的時候,白大褂被搶瘋了。”李如意聽了心里一咯噔,大年初一過完,拉著丈夫直奔臨沂。
大年初二,勞保市場人聲鼎沸,絲毫沒有過年的喜慶感,嗅覺敏銳的商販擠爆了檔口,全都在等白大褂到貨。
原來,這些白大褂大多要銷往口罩廠。在口罩急缺的情況下,很多相關工廠臨時拓展口罩生產線,只能將白大褂替代潔凈服,一次性使用。李如意守著出租屋里的電腦,訂單如潮水般涌來。
“每天都要賣五六千元的白大褂,最多的時候一天賣了兩三萬元。”夫妻倆晝夜鏖戰,李如意接單,丈夫和哥哥跑到周邊的外貿工廠借設備,在學校周邊拉人手,硬是臨時擴充了產能。
“野路子”埋頭學習
疫情期間,李如意還接到了第一個大單子。四月某天的凌晨一點,她對著電腦學習運營,刺耳的電話鈴響,對方急吼吼地要八萬條防水圍裙,天亮前必須發貨出國。
李如意興奮得直接從椅子上彈起來,又產生了疑惑:“騙子?”她心跳如鼓,隨即又橫下心,“騙就騙,我有什么可被騙的!”
她抓起電話,十年檔口積累的人脈瞬間激活——三家工廠老板被她從床上叫起來。
凌晨3點,貨源敲定,客戶確定下單,發來“嘜頭”(粘貼在貨物外包裝上的標記,以便識別不同類型或批次的貨物)。李如意沒敢合眼,守在打印機旁,耗三個小時打了80個嘜頭。
清晨6點半,供應商的貨車滿載八萬條圍裙到樓下;7點半,順豐呼嘯著拉走了所有的貨。這一夜未眠,給李如意換來了五萬元利潤,也讓她對1688平臺死心塌地。
回過頭看,在疫情暴發初期的那波流量中,李如意是被動的。盡管她接到了大單子,但不可否認,運氣成分占比不小。所以在幾個月后,當第一波疫情被控制住后,她傻眼了,“訂單驟降,店里幾乎不出單了”。
“我給老客戶打電話,他們都說不要白大褂了。”李如意向朋友訴苦,焦慮啃噬著她。
但冷靜下來,便很容易看清癥結。疫情期間的自然流量掩蓋了她的運營短板,她不需要懂得營銷推廣,就能接到大單子。但在被從天而降的訂單淹沒的同時,她之前學到的“內功”也全都荒廢了。
于是,“野路子”出身的李如意再次埋頭學習,狠心報班學運營,將店鋪的“基建”一點點地搭起來。那段時間,“拿下1688關鍵詞標王”成了她的執念,“每個月花一萬多元,搶‘白大褂’關鍵詞,只要客戶在平臺搜索‘白大褂’,排在前面的一定是我的鏈接。”
搶了一段時間的“白大褂”關鍵詞后,店里的月銷售額維持在三四萬元左右。
2021年,李如意的銀行卡里只有15萬元。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花10萬多元,加入1688“超級工廠”。做決定之前,她猶豫了一周。“如果能有效果,這錢就花得值,如果做不好,大半身家就沒了。”
孤注一擲下,她賭贏了,“店鋪一個月就‘起飛’了”。
瘋狂搶“標王”的那段時間,她每天要接待十來個客戶。但做了“超級工廠”后,一天要接待三四十個客戶,月銷售額也開始瘋漲,“先是漲到每月三四十萬元,到年底直接飆到七八十萬元” 。
李如意忙到暈頭轉向,就連在電瓶車上也要抽出手來回客戶的消息。過去三年多,是她的業績上升最快的階段。“2022年銷售額沖到了1200萬元,2023年1800萬元,24年銷售額突破了3000萬元。”
背靠大山
已實現年銷千萬元的李如意,直到2024年才真正開始“公司化運作”,組建專業的團隊。在那之前,她一直是“野路子”發展——自己一個人扛下1688的運營、客服等工作。
這個“業余選手”年銷千萬的背后,是臨沂“勞保之都”幾十年沉淀的“毛細血管”在供血。在臨沂有很多產業,很多是“二批市場”,不自己生產。但勞保用品是上下游鏈條齊全的產業。
發展至今,臨沂已是全球最大的勞保用品生產基地,涵蓋了白大褂在內的從頭到腳的勞保用品,包括勞動防護服、安全帽、護目鏡、手套、防護鞋等。
無論身處偏遠農村還是繁華都市,身邊的勞動者身上穿的防護服、頭上戴的安全帽、手上戴的手套、腳上穿的防護鞋等等,很大概率來自于臨沂,“‘3M’的靴子、河北的工裝其實都產自臨沂”。
背靠強大的產業帶,以及1688的客源,李如意在“輕運營”的情況下也能年入3000萬。
她沒有盲目地自建工廠,而是串聯起十幾家合作工廠,調動400多名工人,一天能生產5000件醫護系列白大褂,以及1萬多件普通白大褂。
如今,即便是客戶開口要5000件現貨,李如意也能立馬拿得出來。她那間3000平方米的倉庫總能即時響應——爆款產品的每個尺碼,都常備著七八千件庫存。
“有一次,一個老客戶要改幾千件衣服的水洗標,我們一天就給他搞定了發走。還有一個學校著急采購實驗服,也只花了一天時間,我們就完成了從生產到發貨的全過程。”
她最大的客戶在京東開店,對方第一次聯系她時,只要兩件樣品。電話那頭的語氣帶著試探:“能發嗎?量很小。”
“發!一件也發!”李如意答得干脆。她和丈夫親手拆包檢查,確保線頭都沒有才封箱。這樣零碎的發貨持續了幾個月,對方的需求量悄然爬升——十幾件、幾十件、再到幾百件。
合作到現在,這位客戶已經開口跟她聊起了賬期,每月都是三四十萬元的采購規模。
除了批發訂單外,李如意有15%的生意來自定制。有一年萬圣節前夕,一位美國客戶下了一批“搞怪白大褂”和假發套裝,在白大褂上設計搞怪圖案,訂單雖然不大,“但利潤卻比普通白大褂高很多”。
這些國際訂單讓她摸清了門道:美國人喜歡帶彈力的修身款白大褂,兩側還必須開叉,“他們得方便掏褲兜”。而國內的醫生普遍青睞寬松舒適的白大褂,手機可以直接揣兜里。
對產品的鉆研,也催生李如意推出新款。這幾年,她做出了防靜電、抗菌、三防(防水防油防污)、阻燃的功能性面料,應用在白大褂中,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產品的溢價能力。
從14歲在市場檔口謊報年齡的接單小妹,到駕馭千萬元生意的女老板,那條顛簸的學習之路,成了李如意穿越風雨最堅實的橋。臨沂勞保市場的喧囂依舊,而她的航道,早已通向更遼闊的海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