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自6月起,本刊圍繞區域教育“十五五”規劃發展方向持續發聲,獲廣泛關注。本期將多維度剖析“十五五”區域教育規劃高質量內涵,旨在凝聚智慧,推動規劃編制工作高質量完成,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穩健前行。
避千城一案 彰本土真意
朱慶環 高新民
今年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中國區域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決定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規劃終將水土不服。唯有深度融入區域特色和地方沃土,才能研制出適應當地發展的教育規劃藍圖。
特色之魂:須根植區域土壤
凸顯區域特色是破解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實要求。雖然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但教育發展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還相對較大,超大城市的教育承載力挑戰與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生存困境同時存在。統一尺度的教育規劃無法精準回應千差萬別的區域痛點,唯有特色化的設計方能“對癥下藥”。
區域特色是以地方資源稟賦精準服務區域發展的關鍵路徑。各地有著不同的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歷史文化傳統,區域教育規劃需激活地方資源稟賦,主動對接區域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地方文脈,將地方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和發展動能。特色化區域教育規劃是基礎教育助力人口素質提升、職業教育精準對接本地產業升級、高等教育科研有效支撐區域創新的橋梁。區域特色是激發基層教育發展動力和活力的必然選擇。“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規劃的生命力在于有效落實。在落實區域教育規劃時,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容易扼殺地方首創精神。鼓勵區域規劃體現特色,實質是賦予地方更大的探索空間和改革自主權,激發基層教育工作者立足本土、銳意創新的積極性,形成百花齊放的教育生態。
特色之形:內容上彰顯區域烙印
目標設置要錨定區域坐標與核心關切。區域教育規劃目標的設定要積極對接區域戰略定位,直擊地方教育痛點,融入地方文化基因。規劃目標的確定不能機械照搬上級指標,忽視本地特色和實現能力,也不能脫離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的要求另搞一套,而是要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的最新政策要求和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本地實際確定發展目標和指標。
資源配置要破解區域教育結構性矛盾。從硬件上說,學校的選址、規模和類型要契合人口分布、城鎮化趨勢。人口流入地要前瞻增容擴址,人口流出地要科學評估學校調整撤并,職業教育資源要圍繞產業集群布局“校隨產走”。從軟件上說,教育優質資源要聚焦短板弱項,向關鍵“瓶頸”傾斜,比如教師結構性短缺地區要制定音體美、科學、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專項引進計劃,加大鄉村薄弱校數字資源投入等。
課程教學體系要充分吸納本地鄉土資源。要構建地方特色課程體系,將區域獨特的歷史、地理、生態、產業轉化為鮮活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同時,要推動學科教學的“在地化”。在開發校本課程的同時,還要鼓勵教師將地方元素有機融入國家課程,比如在地理教學中剖析本土特征、在歷史教學中聚焦本地事件人物。
特色之道:確保特色落地生根
健全評價機制,校準特色發展的指揮棒。一方面,構建特色教育評價指標。在國家評價標準上,增加反映區域成效的指標,比如職教服務本地重點產業的匹配度、學校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的成效等。另一方面,強化分類評價、增值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在區域教育評價中,要摒棄“一刀切”的評價標準,對不同基礎、不同類型的區域和學校進行分類評價;在評價中,注重進步幅度、增值效益。同時摒棄簡單的排名對比,建立動態監測預警系統,評價重心轉向問題診斷與持續改進。
健全共享機制,激發區域協同活力。一方面,創新跨區域共享模式。著力構建優質課程資源庫、教師研修中心、在線教育資源共同體等跨行政區資源平臺,破除行政壁壘。另一方面,優化區域內整合模式,推廣跨區集團化辦學、城鄉學校共同體、縣管校聘等機制,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力度和配置效率。
健全課程機制,匯聚本土教育智慧。建立“在地化”課程支持體系:設立區域特色課程研發中心,組建由本地專家、優秀教師、行業代表、非遺傳承人參與的課程研發團隊。同時,建設開放式實踐育人網絡:系統整合本地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少年宮等資源,打造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網絡。此外,將地方知識、文化傳承和社會實踐指導能力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體系,提升教師開發利用本土資源的能力。
唯有將“區域特色”從理念共識轉化為規劃自覺和扎實行動,在必要性上達成深度認同,在核心內容上深耕細作,在方式方法上銳意創新,才能編制出一份真正適合區域發展的規劃藍圖。
(作者朱慶環系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助理研究員,高新民系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院長)
破虛言窠臼 立規劃真章
井光進
在全面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及三年行動計劃的背景下,組織研制一份高質量區域教育事業發展“十五五”規劃,是當前一項需要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的戰略工作。
從過往實踐看,很多地區和學校并沒有把教育規劃的研制和實施作為“重頭戲”,有的甚至事前“四處借鑒”、事后束之高閣。究其原因,大多在于這些教育規劃的“大、全、空”:表述照搬照抄“大而無當”,內容堆砌泛泛“全無重點”,脫離當地實際導致“虛空”。而本輪教育“十五五”規劃的研制,正處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緊要時代節點上,需要精心謀劃、科學研判并務求實效。
政治站位高,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把握好鮮明的時代特點,以未來思考現在,是高質量研制教育“十五五”規劃的前提。首先,在落實上下功夫。黨和國家對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既有“四梁八柱”,也有具體明確的要求。這些精神和要求,全部都要納入各地“十五五”規劃,并作為重點內容來強化落實。其次,在轉化上做文章。如何把黨和國家的要求轉化成區域和學校層面生動的育人實踐,需要結合各自實際,考驗的是各地的創造力。比如如何建立“市縣結合”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如何開展學制改革,等等。再其次,在引領上建制度。圍繞提高思政引領力,匹配哪些資源、構建哪些制度,才能有效達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需要在本輪規劃中設計到位。最后,在保障上筑根基。教育的要素供給、資源配置以及安全底線設置等都需要有明確任務和達標舉措,在未來五年中筑牢教育強國建設根基。說到底,一份高質量教育規劃,應更突出戰略性。只有解決好“怎么看”,才能更好部署“干什么、怎么干”。關于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等根本問題,都應在區域教育“十五五”規劃中濃墨重彩體現到位,并提出有效有力的落實舉措。
專業水準高,引領區域教育發展轉型升級。教育規劃的高質量,“高”在教育認知的專業性上。注重理念更新,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統領規劃研制,以規劃引領教育理念更加新穎,辦好素質教育。注重育人規律,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目標,更好實現因材施教,把推動育人方式轉型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教師成長,以弘揚教育家精神為指引,規劃好教師的“選、育、管、用、評”發展鏈條,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注重數智賦能,一手規劃教育數字化,確保在新賽道上實現內涵發展;一手規劃夯實教育基礎,“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實現智能精度、思維深度和教育溫度的有機統一。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因此,在研制教育規劃時,要認真研究教育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圍繞科學有效的教育評價體系、科學高效的學校管理體系、合理高效的資源配置機制等領域,落實好學校主體地位,加快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各方認可度高,凝聚優先發展的廣泛合力。再好的規劃,如果不能從“紙面”走向“地面”,就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就離不開各方的高認同度。部門協同定目標。規劃教育事業五年發展,絕不僅僅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情,包括經費投入、學校改擴建、資源保障、教師配備以及各個領域的改革事項,都需要部門之間首先達成高度認同、協同并轉化為自己的分內事。專業參與出舉措。堅持開門搞規劃,主動與大學、科研院所對接,用好各種高端研究力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特別是在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更好推進產教融合等方面。行動導向見實效。聚焦“接地氣”,突出自身特色來定目標、列項目、建制度;突出人文性,把尊重校長、善待教師、心系學生融入規劃,做到先人后事、育人為本;當好行動派,既要有任務書,也要有時間表,更要有落實人。
一份高質量的教育規劃,應該實現理念更新、制度供給和行動落實相統一,在區域特質和教育智慧的創造性實踐中體現價值。期待各地出臺的教育規劃,少一些尋章摘句的套路化,多一些娓娓道來的實在話、心里話。教育規劃高質量,“高”在既要想透,也要說清,更要做實。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教育局重點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行政專委會副秘書長)
深圳南山:
循三重坐標 定教育方位
區域簡況
南山區是廣東省首個教育強區、首個教育現代化先進區,集聚著9所高校、9家諾獎科學家實驗室以及300多家國家省市級創新載體。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322所、教職工2萬余人、在校(園)生23.2萬人。
楊珺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圳市南山區遵循教育規劃編制的“三重”核心邏輯,科學編制“十五五”教育規劃。
把握好“三個”依據
遵循其底層邏輯,把握好國家教育要求、區域發展需求、教育本質屬性“三個依據”。一是把握好國家教育要求。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文件、會議關于教育的總體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確保教育規劃編制的方向與目標、理念與思路、任務與舉措、組織與保障符合國家教育要求。二是把握好區域發展需求。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市、南山區的區域發展需求。南山區今年提出了“全面建設全球一流現代化創新城區”的新發展目標。南山要把教育放在全球坐標體系中來進行重新定位,要圍繞“創新”“開放”“先行示范”“現代化”等元素和特征來重構未來教育,全面建設全球一流現代化創新型教育。三是把握好教育本質屬性。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屬性,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確立南山教育的根本方向;把握好教育的人民屬性,聚焦教育公平與民生需求,確立南山教育的價值立場;把握好教育的戰略屬性,服務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確立南山教育的發展定位。
處理好“三對”關系
深刻理解其關系邏輯,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問題解決、歷史傳承與發展創新、共性規律與個性表達這“三對”關系。一是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問題解決的關系。教育規劃編制本質上是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理念和思路、任務與舉措、組織與保障的頂層設計,但同時也指向具體的、可行的、真實的教育實踐,必須解決好這些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二是處理好歷史傳承與發展創新的關系。立足南山教育的發展基礎,吸收教育發展經驗進行創新,持續鞏固南山區獲評“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的發展成果,持續發揚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外人文交流等領域新優勢,力爭在目標升級、路徑優化、品質深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三是處理好共性規律與個性表達的關系。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教育的共性規律,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形成具有深度顯性標識、深刻教育內涵的區域教育表達,打造高能級的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跨文化交流中心和高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運用好“三組”視域
準確掌握其方法邏輯,科學運用好歷史視域、世界視域、時代視域這“三組”視域。一是運用好歷史視域。南山教育35年的奮斗史,是一部不斷超越自我、開辟新境的創新史,與國家發展戰略基本上保持同頻共振。要跨入南山教育更美好的明天,我們必須在南山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尋找教育的價值、信念和力量,努力做教育創新的先行者、教育標準的制定者、教育質量的領跑者。二是運用好世界視域。南山區作為未來全球標桿城市的發達城區,必須在全球教育價值鏈、創新鏈、影響鏈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就要求南山教育必須站在世界級圈層,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去謀劃、定義、推進,去尋找南山教育契合全球一流教育的價值連接點、創新連接點、影響連接點,形成與新“朋友圈”的對話能力。三是運用好時代視域。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教育而言,這就是經濟之變、科技之變、社會之變共同形成的教育時代之變。在這充滿不確定性和無限想象空間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在這人工智能不斷重構教育、重塑教育的時代風口,我們必須搶占新賽道、緊抓新機遇和迎接新挑戰,用無限可能的創新教育去培養無限可能的創新人才。
(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湖南衡南:
聚多方智慧 補發展短板
區域簡況
衡南縣地處南岳衡山之南,從東南西三面拱衛衡陽市區,全縣總面積2614平方公里,總人口113萬,是“中國物流之鄉”。目前,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355所,共有在校(園)生14.5萬人。
劉華軍
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結合本縣教育發展實際,科學編制“十五五”教育規劃,應把握以下三個關鍵著力點。
系統思維,構建高質量體系
從系統思維出發,統籌謀劃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教育規劃的整體性、協同性和前瞻性。
到“十五五”,全面提升全縣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學前教育要在普及普惠安全優質上下功夫,增加普惠性資源供給,提升保教質量;義務教育要聚焦優質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高中教育要推動特色多樣化發展,推動職普融通;職業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專業與實訓基地,提升就業質量;特殊教育要完善保障機制,提高普及度與教育質量。同時,要加強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銜接與貫通。
持續推進關愛在校留守兒童“三愛三護”行動。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檔案,定期開展家訪和心理輔導。更加深入地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把握學齡人口波動,動態調整教育資源;應對人口結構轉型,推進家校社協同;追蹤人口流動趨勢,實現教育供給與人口變化相適應。
問題導向,補上發展短板
面對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挑戰,需要我們精準施策。盡管衡南縣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城鄉、區域、校際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在“十五五”教育規劃中,應加大對農村、偏遠地區的扶持力度,通過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教育扶貧等措施,縮小教育差距。
目前,衡南縣的教育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十五五”教育規劃應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十五五”期間,順應信息技術發展,需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加速教育數字化建設,推動數字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搭建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同時強化教師數字素養培訓,提升其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大力發展在線與智能教育,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廣納良言,凝聚各方智慧
編制“十五五”教育規劃,是一個多方協同的系統工程。只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充分凝聚社會共識,才能使教育規劃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的需求。
在編制教育規劃前,組織專門人員,深入基層學校、教育機構和社區,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形式,掌握第一手信息,為規劃編制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構建公眾參與教育規劃編制的橋梁。通過開設網絡征求意見專欄、開展民意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可以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就教育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教育規劃編制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同配合。要加強與發改、財政、人社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共同研究解決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確保教育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人才政策等相銜接,形成推動教育發展的合力。
(作者系湖南省衡南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4日 第09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