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結合起來,重視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前哨”作用,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
新聞輿論監督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一個重要方式。1954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提出,“報紙是黨用來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最尖銳的武器”。黨的十三大強調,“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支持群眾批評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反對官僚主義,同各種不正之風作斗爭”。2016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澄清謬誤、明辨是非”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并要求“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這些重要論述,為新形勢下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輿論監督作為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作風在新聞領域的體現,是和黨的新聞工作與生俱來的。發現深藏的問題、識別潛在的短板、發出及時的預警,是輿論監督發揮“前哨”作用的生動體現。通過精準聚焦問題本質,輿論監督能夠有力驅動相關部門正視不足、迅速行動,及時糾偏補漏、優化流程、改進作風。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輿論監督通過揭露問題、推動整改,彰顯了我們黨自我凈化、自我革新的勇氣和決心。近年來各地從整治會所歪風、車輪腐敗,到解除文山會海、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輿論監督推動解決了一批作風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實踐證明,那些基于事實、客觀理性的監督報道,與昂揚向上的正面報道一樣,起到了弘揚正氣、凝聚共識和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作用。
正確對待輿論監督,習慣在“放大鏡”和“聚光燈”下行使權力和開展工作,是對領導干部黨性修養和組織觀念的檢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歡迎輿論監督,主動接受輿論監督,通過運用輿論監督,改正缺點和錯誤,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提出,“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監督,主動接受監督,習慣在監督下開展工作,決不能拒絕監督、逃避監督”。《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規定,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應當認真對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黨務公開、拓寬監督渠道,虛心接受群眾批評。領導干部唯有樹立開放、開明的態度,直面監督、廣納諍言,適應在監督下工作生活,把輿論監督當作發現問題的鏡子、改進作風的契機,才能在問題暴露時妥善化解,贏得人民群眾信任。
當前,媒體格局與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眾聲喧嘩、信息蕪雜的輿論場域對媒體的監督能力帶來嚴峻考驗。但輿論監督的社會“前哨”作用沒有改變,激濁的目的是揚清,曝光問題是為了推動問題解決,揭露丑惡是為了防止類似現象再次發生;輿論監督將貫穿依法治國的全過程,貫穿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過程。新聞工作者必須錘煉過硬本領,把宣傳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有機結合,找準聚焦點,重視黨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眾高度關切的問題,重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問題。既要秉持良知、腳踩泥土,在關鍵信息上深入挖掘、多方印證,確保事實準確、分析客觀;又要恪守科學、準確、依法監督的底線,始終基于積極的出發點,在批評中注入建設性思考;面對流量誘惑的沖擊,更需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定力,堅決抵制為“博眼球”而夸大甚至歪曲事實的行為。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當輿論監督“前哨”發出的警報能被敏銳捕捉、認真傾聽,當暴露的問題能被及時正視、有效解決,就能不斷清除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不斷拓展作風建設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
原標題:《學習時報:發揮輿論監督對作風建設的“前哨”作用》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傅璐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學習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