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
《學習時報》第七版刊發
昭通市委書記蘇永忠署名文章
《用好用活“組團式”幫扶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用好用活“組團式”幫扶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蘇永忠 云南省昭通市委書記
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是黨中央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出的重要部署,充分彰顯了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云南省昭通市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有185.07萬脫貧人口,11個縣(市、區)中有8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517名干部人才組團幫扶8家醫院、11所學校、15個農業產業。圍繞昭通所需、群眾所盼、人才所能,用好用活“組團式”幫扶機遇,著力打造“組團式”幫扶“昭通經驗”,繪就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昭通“新圖景”。
強化“三項保障”
確保“組團式”幫扶落地落實
“組團式”幫扶是一項系統工程,強有力的組織服務保障是必備條件。我們認真落實“精準、可實現、可持續、有成效”總要求,以全過程的服務保障打造“組團式”幫扶“人才之家”。
強化組織保障。堅持把“組團式”幫扶工作作為各級黨委“一把手”工程,納入單位年度綜合考核及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各級組織部長抓人才工作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建立健全“組團式”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制度,著力構建“市級統籌督促、縣級具體落實、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各級書記帶頭抓、組織部長具體抓、院長(校長)一線抓”的工作格局。
強化工作保障。因地制宜制定“組團式”幫扶“一縣一方案”,“一院一策、一校一策、一產一策”提出幫扶需求清單,實現幫扶人才與幫扶需求精準對接。堅持任實職、給實權、擔實責的鮮明導向,將8名醫療專家任命為受援醫院院長或常務副院長、11名幫扶教師任命為受援學校校長、30名科技特派團成員任命為產業組長,讓幫扶人才“放開手腳”工作,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強化生活保障。始終把促進幫扶人才工作融入、生活融入、情感融入作為服務保障的切入點,建立健全幫扶人才定期交心談心、走訪慰問、解難幫困等制度,為全體幫扶人才發放“幫扶證書”和“興昭惠才卡”,提供交通出行、體檢醫療、職稱評審等17項人才禮遇,及時足額發放艱苦邊遠津貼,全面做好幫扶人才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基礎保障,切實讓幫扶人才在昭通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走實“三條路徑”
增強“組團式”幫扶造血功能
“組團式”幫扶是一種“造血式”幫扶,關鍵是要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我們堅持“輸血”“造血”并重,綜合采取結對幫帶、柔性引才、跟班鍛煉等措施,著力育強本土人才隊伍,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實行師帶徒“幫帶培養”。用好用活“組團式”幫扶“智力引擎”,建立幫扶人才與本土人才“一帶三”的師帶徒人才培養機制,成功申報省級人才帶培項目12個,由幫扶人才結對帶培606名本土醫生、548名本土教師、633名本土農技人員,把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帶土移植”到受援醫院、學校和產業。受援醫院4名本土醫生發表SCI論文3篇,實現全市縣級醫院“零的突破”;受援學校培養市級以上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51名;帶培農村產業發展“土專家”2000余名。
爭取引進來“傳經送寶”。實施“組團式”幫扶“筑巢引鳳”工程,投入3100萬元建立27個幫扶專家工作站,引進43位“名醫”、79位“名師”、250名科技專家到昭通開展柔性幫扶,推動全市與市外14家三甲醫院、45所優質中學、27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入開展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全市11個縣(市、區)人民醫院全部晉級二級甲等及以上醫院,創成一級高級完全中學15所,申報實施產業類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2個,全國首條“土豆米”生產線在昭通市巧家縣建成投產。
主動走出去“取經學習”。依托幫扶干部人才派出單位資源優勢,搭建本土人才培養培育平臺,累計選派782名骨干醫師、579名教師到幫扶單位所在地的優質醫院和學校跟崗學習、進修培訓,選派1856名農科人員參加異地脫產培訓,組織3678名干部人才外出交流學習,著力打造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本土人才隊伍。
促進“三個轉變”
推動“組團式”幫扶提質增效
“組團式”幫扶關鍵要幫在點上、扶到根上,真正讓群眾得到實惠。我們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注重提高“組團式”幫扶質效,著力建設一批群眾“家門口”的好醫院、好學校,培育壯大一批鄉村富民產業,推動幫扶成果從“點上出彩”到“面上開花”。
促進“能看病”向“看好病”轉變。受援醫院全面建成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新生兒救治“五大中心”,填補了526項醫療技術空白,突破性開展了直腸癌、甲狀腺癌根治術等95臺高難度系數的縣級醫院“首例”手術,患者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實現“雙下降”,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國一流的醫療資源。
促進“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通過組建“幫扶學校聯盟”,將幫扶一校的“小組團”變為幫扶一縣的“大組團”,帶動全市教育事業實現辦學理念之變、教學方式之變、教育質量之變。全市中考合格率從2022年的50.5%提高到2024年的72.9%,高考本科上線率從2022年的39.6%提高到2024年的50.4%,首次超過云南省平均水平。
促進“能脫貧”向“能致富”轉變。通過科技賦能鄉村富民產業,全市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287個,攻克關鍵技術86項,培育新增164家農業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力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全市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從2022年的13233元增加至2024年的18000元以上,年均增長超過16%,增速連續3年居云南省第1位。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7月4日 第7版 )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