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7月4日電 題:湖北堰河村:280塊石頭鋪平“窮山溝”的致富振興路
新華社記者李鵬翔、侯文坤
鄂西北山區,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的一片竹林里,280塊形態各異的石頭鋪鑲其間。
“早年村里有大小事需要商量,就組織村民在竹林里開會。每戶搬塊石頭坐著,當時有280戶,就擺了280塊。地作席、天當房,有話敞敞亮亮地講。”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艷說,直到2009年,村里條件好了,開會改在了室內,但大家仍小心呵護著這塊場地。
“發展在這里謀劃,行動從這里出發,人心也在這里凝聚。”在全村人心中,這280塊石頭鋪平了“窮山溝”的振興路。
生態茶園、民俗園,一步一景;廊橋、石門,古香古色……盛夏時節,藏在群山褶皺里的堰河村,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避暑、游玩。“天一熱,來的客人比平常更多了,得提前準備好。”村民馮畢建一邊收拾自家農家樂的桌椅碗筷,一邊招呼在店里幫忙的村民將臘肉、香菇、木耳等“土貨”擺到門口。
30多年前,堰河村人還在為填飽肚子而苦惱——被困于“八山半水分半田”,這里只有“巴掌田”和“雞窩地”,村民靠山吃山,長期以砍樹賣柴為生,生態環境惡化,貧困如影隨形。
因為找不到好的發展路子,馮畢建等不少村民早年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現在變化太大了,一家一棟樓房、一輛小車、一個致富項目……”馮畢建說。
講起村里的變化,馮畢建和村民們滔滔不絕——
“曾經光禿禿的山上長出了上千畝茶葉,還有其他經濟林木,不僅美了環境,還增加了收入。”村民游玉潔說。
“以前路邊地頭都是垃圾,現在每戶自備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三個簡易桶,每天有專人上門分類回收處理,村子干凈多了。”村民楊世偉指著門口的垃圾桶說。
“燒飯用的木柴變成了電或液化氣,化肥換成了生物肥料,環境也變好了。”村民方金滿接過話茬說。
困境下的堰河村是如何跳出“生態破壞—貧困落后”的循環的?
“答案就在這竹林,這里是我們凝聚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場所。”閔洪艷找了塊石頭,順勢坐了下來。“山是束縛,也是希望,要用對方式。”閔洪艷說,1993年村“兩委”組織村民在竹林里商量出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出了茶產業三年發展計劃。
定好了方向,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扛起鐵鍬,背起樹苗,開山種茶。看到干部們真心為群眾辦事,村民紛紛加入進來。3年后,村里的7麻袋茶葉賣了7000元。這桶“金”更堅定了全村人走綠色發展路的決心,不僅瞄準經濟藥用樹種杜仲等,把更多禿山變成“綠山”,還順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村里的事,既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是涉及村民冷暖的大事。”閔洪艷說,30多年來,竹林里的石頭雖然長了青苔,村民開會的地點也換了,但在村里的路怎么修、民宿怎么建、環境怎么改等大事小事中,“黨員干部帶頭,大家商量著干”的習慣一直保留著。
堰河村也逐步探索建立了村黨委、村委會、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村黨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的“三會治事”的決策機制,支部聯產業、干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的“三聯共建”工作措施,激發了村民踴躍參與村子發展的熱情。2024年初,村里整合資金改造整村房屋立面。從提出設計方案,到召開村民大會投票,再到300余棟民房完成改造,用時不到4個月。
從茶葉種植加工,到全村120家農家樂、民宿統一菜價、服務標準,再到打造“堰河香”特色農產品品牌……近年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們的想法和建議融入村子的發展大計,大伙實干的風氣更濃了,產業規模越來越大,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從單一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轉型。
2024年,堰河村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最忙的時候,村干部兼職講解員、服務員、售貨員,每天在外面跑,辦公室常常空著,村里索性把村委會的一樓改成了游客服務中心。
“看到老家發展紅紅火火,就決定回村創業。”在外打工的李長建返鄉開了村里第一家咖啡店,還時常通過平臺直播鄉村生活,售賣自制的土特產。
從農家樂到咖啡館,從特色民宿到鄉村研學,從露營基地到直播帶貨,隨著越來越多村民返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如今,堰河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超過4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
在堰河村人眼中,“280塊石頭”見證了“窮山溝”的蝶變,也鋪就了人人要盡責,人人獲發展,人人有奔頭的致富振興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