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局勢如同一根繃緊的弦,美國的第一島鏈從日本到菲律賓虎視眈眈,關島的B-2轟炸機隨時待命,夏威夷的航母艦隊隱隱壓境。
自冷戰起,美國苦心經營的三條島鏈,如今又升級為“五大島鏈”構想,試圖將中國鎖死在近海。
俄羅斯媒體曾拋出一句重磅評論:如果中美真的開戰,僅靠解放軍的力量,恐怕難以突破這層層封鎖。緊接著話鋒一轉,點出一條隱秘的生路——除非中國喚醒“第二國防線”。
為什么俄媒認為只靠解放軍不行?這所謂的第二國防線又是什么?
一張正在收緊的包圍網
2023年,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一篇題為《太平洋天平》的文章,把中美在臺海和南海的潛在沖突擺上了臺面。
文章開門見山拋出一個觀點:光靠解放軍現在的家底,要單挑美軍有點懸,除非中國能拉來一股“外援”。
之所以會有如此論斷,是因為,一旦戰端開啟,牌桌上絕不只有中美兩家。俄國人看得明白,美國人想攢的局,是一個“反華聯盟”的多國部隊,要的是一場對中國的群毆戰。
當年美蘇冷戰,中國還國力尚弱的時候,美國就開始琢磨怎么在亞太地區畫條線,把中國框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一二三導鏈”。
在美國的設想里,日本的位置首當其沖。它的反潛和反導能力是美國亞太棋局上的關鍵棋子。這里駐扎著美軍第七艦隊,橫須賀基地常年停著航母,隨時能出動。
琉球群島上,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是美國在亞太最大的空軍據點,F-15戰機、偵察機來來往往,盯著東海方向不放。
至于韓國和澳大利亞,一個是美國釘在側翼的釘子,一個提供南半球的后勤與遠程支援,都是老盟友,想完全置身事外,恐怕身不由己。
另外還有菲律賓,雖然美軍基地在1990年代撤了一波,但近些年又借著《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和聯合軍演的名義,把軍艦、飛機往呂宋島附近湊。
除此之外,還有印度這個“神經質”鄰居,很可能趁火打劫,在西線給你制造麻煩,就算不是真心跟美國捆綁,當個投機者也夠受的。
再加上近年來,美國還不滿足,盯上了臺灣,想把它也塞進這道“鐵幕”里,打造個更靠前的橋頭堡。更別提英國、加拿大甚至法國,這些老牌強國早已把軍艦開到亞太“自由航行”,真到了美國振臂一呼的時候,想讓他們體面地退出,難。
雷霆一擊的設想,賭的是時間差
面對這種群狼環伺的局面,解放軍的實力當然是硬道理。
兩百多萬現役軍人,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令人咋舌,網絡戰、反衛星、隱身戰機、航母編隊,一樣不落。
尤其在某些“撒手锏”領域,比如高超音速武器,中國甚至實現了彎道超車。東風-17、鷹擊-21這些名字,足以讓任何在海上橫行慣了的霸主,心里都得掂量掂量。
所以,才有了“沖刺”速決的劇本:用殲-20的代差優勢,配合預警機和遠程火力,在短短幾天內,徹底敲掉臺灣的空中抵抗。
目標很明確,趕在“藍盟”大部隊反應過來、深度介入之前,就把生米煮成熟飯。但問題是,這套劇本真的能順利上演嗎?
俄羅斯軍事專家的話很直白:中國軍隊太久沒打過硬仗了,上一次大規模作戰,還是1979年。
和平年代的演習,終究不是血與火的戰場。現代海空一體戰,對指揮協同、后勤保障、臨場應變的要求,苛刻到了極致。這些能力,必須靠一場場硬仗喂出來。
在俄羅斯眼里,俄烏沖突就是最好的鏡子。俄羅斯一度被吹上天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在鋪天蓋地的無人機蜂群和靈活的特戰小隊面前,照樣被打得灰頭土臉。“星鏈”支撐下的烏軍,讓俄軍的傳統優勢幾乎失靈。
戰場早已不是鋼鐵洪流的對撞,而是整個戰爭體系的韌性比拼。經驗的差距,關鍵時刻是會致命的。
當沖刺變成馬拉松
那么,如果速戰速決的“沖刺”失敗了呢?戰爭被拖入漫長的消耗戰,局面將瞬間反轉。
美國蘭德公司推演過,美軍想摧毀解放軍的一支艦隊,可能要一口氣打掉幾千枚精確制導導彈,光是彈藥錢就高達數十億美元。這還只是開胃菜。
更可怕的是后勤。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兵棋推演,給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一旦中國開啟全民動員,用數不清的民船、漁船去襲擾美軍漫長的補給線,它在第三島鏈的后勤生存率,將驟降到17%。
這意味著,美軍在前線打得越熱鬧,后方的補給線就越脆弱,就像一根被越拉越細的皮筋,隨時可能斷裂。
時間,在這場博弈中,會悄然站到中國這一邊。拖得越久,美國的優勢就越被稀釋。
俄媒口中的“另一股力量”
這,才是俄羅斯媒體反復強調的“另一股力量”。
它不是什么神秘部隊,也不是哪個外部盟友,而是中國最根本、最雄厚的戰略底牌——十四億人民的總動員。
中國是世界工廠,制造業產值占全球近三分之一,它的造船業,更是吃下了全球近七成的市場份額。
這意味著,平時在上海船塢里造巨型郵輪的生產線,戰時就能像“下餃子”一樣同時開工數艘兩棲攻擊艦。平時在東莞工廠里生產手機和無人機的車間,轉眼就能爆發出月產數萬架軍用無人機的恐怖產能。
無數民用滾裝船可以迅速變身運輸艦,遍布海岸的漁船就是最密的近海偵察網。這種高效的工業轉換能力,才是讓任何對手都無法計算的“戰爭潛力”。
此外,中國還有近六億的適齡勞動人口,和超過五千萬的退役軍人及預備役。山東一次演練,半天之內兩千多名老兵集結完畢,物資運輸、道路修復、醫療隊一應俱全。這種深植于社會肌理的組織能力,是真正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人心。當國家面臨危難,絕大多數中國人愿意挺身而出。人人皆是戰斗員,個個都是后勤兵。這種凝聚力,是任何經濟封鎖都壓不垮的。
結語
回看歷史,抗美援朝那會兒,我國志愿軍裝備遠不如美軍,可最后還是把聯合國軍擋在了三八線附近。靠的就是全國上下齊心協力。
這些經驗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鑒意義。不過,第二國防線也得升級。現在是高科技戰爭,光靠人多不夠,還得有硬實力。
比如我們“一帶一路”的布局,平時是搞經濟合作,戰時就能變成資源生命線,保證油氣和物資不斷。此外,軍民融合也走得更深了,很多民企都在參與國防研發,像無人機、衛星這些東西,戰時都能直接上陣。
因此,俄媒說得沒錯,僅靠解放軍跟美國硬碰硬,確實艱難。但加入第二國防線,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有歷史經驗,有制度優勢,還有現代科技加持。只要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任何強敵都不敢小瞧我國的決心和能力。
各位覺得俄媒的分析有沒有道理,或者你還有什么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