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題:如何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這場發布會作出詳解
新華社記者魏弘毅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近日對外公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來自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圍繞意見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水網建設是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完善,一批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加快推進。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介紹,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經累計調水突破800億立方米;2022年以來,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引江濟淮一期、引漢濟渭等12項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近年來新開工的黃河古賢水利樞紐等31項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49億立方米。
在推進省市縣級水網建設方面,我國近年來新建安徽懷洪新河、廣西下六甲等72處大中型灌區,并對1900多處大中型灌區實施現代化改造,將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91億畝。2022年以來,我國完成了6.3萬處農村供水工程,提升3.4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如何推動水利工程建設提質增效?“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將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機制跟著資金走,推動工程高站位謀劃、高質量建設和高水平運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關錫璠說。
關錫璠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完善項目前期工作、及早下達中央投資、加強建設質量管理、強化工程運行管護,繼續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形成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
意見提出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護江河、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在場部門負責人表示,需從節約用水、地下水保護治理、復蘇河湖生態等多方面著手,推動人水和諧。
意見對全方位提升節水水平作出系統部署。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介紹,目前我國以全球6%的淡水資源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水利部將圍繞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學灌溉制度、節水產業發展、再生水利用管理等制度體系,推進節水事業高質量發展。
地下水保護治理是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一環。與2015年相比,當前全國地下水超采量減少31.9%,超采區面積減少6.8%。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張祥偉表示,將在已有治理工作基礎上,提出地下水壓采、回補和河湖恢復面積等具體目標,從節水、產業結構調整、水源置換、生態補水等方面采取措施,壓減超采量,填補虧缺量,力爭實現地下水水位持續穩中有升。
近年來,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取得顯著成效。“大家熟悉的京杭大運河連續4年全線貫通,永定河連續5年全線貫通,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水利部副部長陳敏介紹,越來越多的河流水量多了、水質好了。
聚焦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下一步舉措,陳敏表示,要著重抓好母親河復蘇行動、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理、強化水域岸線管理與保護、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堅持不懈抓好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
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
意見提出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陳敏介紹,加快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就是著力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三大體系”,系統提升洪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
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三大體系”,即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健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體系。具體舉措包括綜合運用蓄洪、滯洪、泄洪、排洪等綜合措施增強對洪水的主動調控能力,優化氣象水文監測站網布局,構建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三位一體”的洪澇災害防御工作機制等。
今年,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特征明顯。截至4日上午8時,我國累計已有32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目前全國已進入主汛期。”陳敏表示,水利部將圍繞“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的目標,滾動加密雨水情監測預報,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抓好重點環節防御措施,全力保障江河安瀾。(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