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舉行“打硬仗 求突破 決戰決勝‘十四五’邁出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
7月4日,咸陽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打硬仗 求突破 決戰決勝‘十四五’邁出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咸陽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丁收衛,咸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衛東,咸陽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展續垚到會,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媒體提問。
咸陽市教育局:擴優提質 增值賦能 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建引領,為教育發展強根鑄魂。咸陽市教育局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全市配備黨組織書記552名、專職副書記346名,校外培訓機構黨建指導員111名,實現了黨組織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全覆蓋。與駐咸高校協同,組建14個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聚焦資源供給,為城鄉教育均衡筑基。全市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68.49億元,完成項目857個,累計增加學位6.8萬個。今年全市還要投入使用19所新建學校,預計新增學位1.4萬個。農村撤并“小散弱”學校69所,改造寄宿制及小規模學校164所,城鄉學校從“有學上”向“上好學”持續邁進。
強化隊伍建設,為質量提升積蓄動能。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計劃等多渠道補充教師3596名,有效緩解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矛盾。實施“名師培育工程”,5年累計培訓教師9萬余人次,新增省市級教學名師、能手1879人,建成83個市級以上名師工作室。
推進擴優提質,為基礎教育賦能增效。持續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全市新增1所省級示范高中、4所省級標準化高中、53所省市級示范幼兒園。聚焦質效開展課后服務。推進西咸教育一體化,建成跨市教育聯盟15個,40所學校和西安名校結對幫扶,兩市在師資培訓、教研教改等6個方面同向同步,協同發展。
深化產教融合,為職業教育激活生態。實施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工程,建成省級高水平示范校5所,市級特色學校6所,特色實訓基地10個,特色專業20個。搶抓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市發展機遇,構建具有咸陽特色的“1135”產教融合新格局,組織中職校長“進村訪企”,駐咸高校與我市重點企業“雙向互訪”,建成14個市域產教聯合體、8個行業共同體,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16家、實訓基地14個,與280余家企業深度合作,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規范辦學行為,為教育發展筑牢底線。實施“陽光招生”專項行動,出臺招生紀律“10個嚴禁”和規范辦學“8項承諾”,義務段實施免試就近入學,公辦、民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招生,高中段推行“同城招生”“公民同招”,今年,實施義務段“教育入學一件事”網上辦理試點,持續規范招生行為。鞏固“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成果,民辦義務段學生占比從7.6%壓減至3.74%,學科類培訓機構從462所壓減至30所,壓減率達94.9%,查處違規培訓364起。下大力氣強化“校園餐”管理,全市1513所校園餐學校均成立校園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參與監督招標采購、餐食定價、用餐陪餐等關鍵環節,使校園餐更放心、更營養。
完善助學體系,為教育惠民增添溫度。5年累計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3萬人次,發放資金5億元;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7.7億元,惠及7.3萬人次。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103萬人次學生受益;為1605名重病重殘學生提供“一對一”送教上門服務,確保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筑牢安全屏障,為校園穩定織密防線。實施校園“安防”建設專項行動,投資建成市縣校三級安全防控平臺,全市實現校園封閉式管理、一鍵報警系統、專職保安配備、城區護學崗“4個100%覆蓋”。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護校安園”專項行動,市人大將校園周邊秩序治理納入地方性法規,全方位守護師生安全。
咸陽市人社局:以強有力的政治擔當穩就業促增收惠民生
咸陽市人社局對標“穩就業促增收硬仗”重點任務,突出“政府引導+市場配置”雙輪驅動,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8087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225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332人,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62.41%、68.54%、58.3%,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貫通落實“人社工作進園區”和“人社干部”訪企拓崗就業對接活動,即時發布重大項目、重點投資崗位信息,用力做好“崗位收集、人崗配備、送工上崗”等服務保障,今年以來,全市重點項目建設累計帶動就業1.4萬人。挖掘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特崗教師、醫療衛生、社區組織等崗位存量,支持靠前實施招錄、招考、招聘等計劃。截至目前,已完成396名機關公務員招錄、620名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和153名國有企業用工招聘。全面落實個人創業“高效辦成一件事”要求,完善辦理事項,簡化創業手續,加大創業師資培育,持續開展“創業專家基層行活動”。今年以來,全市已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9億元,帶動就業2989人。
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全面落實“1131”就業服務,高頻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242場次,募集就業見習崗位2762個,兌現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補貼資金560萬元。截至目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已達95.29%。圍繞農村勞動力,積極搭建零工市場、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秦云就業”等平臺,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2.7萬人,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402人,脫貧人口就業規模達到21.8萬人。緊盯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建立工作臺賬,進行動態管理。截至6月底,已幫助失業和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1.05萬人。
以實現就業為導向,對標急需緊缺人才需求,靶向瞄準制造業、數字領域、新職業、現代服務業、縣域技能人才、新技師等“六個一批”技能人才崗位,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冠名式”等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36萬人次、認定職業技能等級1748人次。實施勞務品牌培育工程,增強就業“帶動力”。推廣“武功繡娘”“淳化饸饹師”“禮泉美味調味師”等國家、省級勞務品牌培育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縣域特色勞務品牌35家,累計帶動就業50.8萬人。
全力打造咸陽“數智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布局108個特色服務平臺,優化掌上分區設置,推動部門間數據貫通共享,加快線上線下同步服務,形成“就業地圖”數據歸集,通過大數據將“人找崗”與“崗找人”相結合,提升便民化服務能力,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享受就業服務,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就業需求。
咸陽市文旅局:堅持將文旅產業作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咸陽市文旅局堅持將文旅產業作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政策支持、產品創新、業態融合、宣傳營銷等方面,立起文旅產業的四梁八柱,夯實文旅產業的發展基礎,有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
深入挖掘區位、文化、生態等資源優勢,按照建設“一市一地”,構建“三線三鏈”,推進“百鎮百品”的總體思路,明確南部城市休閑與濱水體驗、中部歷史文化與民俗體驗、北部生態康養與山地度假3條文旅產業鏈,分批次打造100個獨具文化標識的特色鄉鎮和文旅品牌。
以項目建設為牽引,謀劃儲備重點文旅項目300余個,深化與中青旅、攜程、陜旅等頭部文旅企業合作,建成了秦文化城市夜游、《大秦紀》數字文旅等標志性項目,古渡廊橋秦文化光影演藝空間成為消費新熱點。乾陵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咸陽市零的突破。圍繞重振“西線游”,啟動了咸陽博物院(新館)建設、文廟博物館擴建,全力推進鄭國渠5A級景區、袁家村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精心打造“東莊水庫水利風景區”“秦直道主題游徑”。通過“百鎮百品”工程,培育了渭城老糖酒、淳化蕎麥等一批文旅微品牌,全域旅游新格局加速形成。
聚焦“吃住行游購娛”,煥新升級咸陽老街、福園巷子、匯通夜市,引進洲際、萬豪等知名品牌酒店,推出袁家村民宿群、淳化黑松林山莊等特色民宿,主城區15條旅游公交專線便捷通達,咸陽老街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積極融入區域發展,制定《“引客入咸”旅游獎勵辦法》,開通“咸陽文旅號”地鐵專列,上線“暢游西安咸陽旅游一卡通”。不斷豐富創意設計、影視演藝、數字文化等新業態,先后開發了“秦嘟嘟”“秦盞”、旬邑剪紙等文創產品230余種。
凝練推出了“山南水北 咸陽很美”新的文旅宣傳語,策劃開展了“過大年 逛咸陽”等系列活動千余場次,推出歷史文化、紅色研學、生態康養及茯茶非遺等精品旅游線路36條。積極承辦全省“跟著美食游陜西”活動,成功舉辦多場次明星演唱會,打造“跟著演唱會去旅行”。全網推出《何以咸陽》等短視頻200余部,播放量超10億次,咸陽文旅活動20余次登上央視,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