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萬折必東
——柳江之畔的思索
□甘草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茫茫九派流中國。
一群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中華秋沙鴨飛過千頁巖峭壁邊的蘆葦,在悠悠東流的柳江上自由飛翔。
這些快樂逍遙的珍稀鳥兒或許并不知道,這條淌過秀甲天下的喀斯特地貌群峰的清清江流,是一座工業名城經過鐵腕治理而成的最干凈的城市河流。這座城市在全國300多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排名中,連年保持第一,贏得“柳之水,冠軍水”的美譽。柳州之畔“觀水亭”形容:“一眼萬年水中水;寸心八極山外山。”而“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業最強”這句話恰切地概括了柳州這座極具辨識度的城市氣貌。
柳州城市景觀。(黎寒池 攝)
人類見慣了東流之水,常把詩筆留給了水上翔集的飛鳥——“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鳥兒不讀人間詩,它們只管心無掛礙地飛翔,自己飛成了美妙的詩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我看看鳥,也看看河。心中住著這條彎彎的河流,我想想人心曲曲彎彎水,想想世事重重疊疊山,忙里偷閑坐在這顆星球的一條河流之畔思考,仿佛置身于自然辯證法的現實場景中,像一座山丘陪伴著一條河流坐到百年孤獨。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
地球素有“水球”之稱,水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堪稱萬物之本源。而人為萬物之靈,人體平均75%是水。我國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郭店村發掘出戰國時期竹簡《太一生水》,開篇就是“太一生水……”,道明太一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太一先生成水,水反過來反輔太一,而后生成天地、神明(神靈)、陰陽、四時,太一和水先于天地而存在,水在萬物中有先決作用。這個重要殘篇折射出幾千年前中國先賢對宇宙自然生成的思考與智慧。也有學說稱,水來自宇宙,到了地球展開了漫長的生命之旅。人體與地球如此相近,莫非是宇宙造物主配對的天然巧合?同樣以水為主體,人與地球既相似亦不同。地球是自然的“水”,而人是會思考的“水”。天人合一,是指人體內循環的水與大自然中循環的水在天地間同頻共鳴么?
法國思想家、數理科學家帕斯卡《思想錄》作出天才的比喻,人類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他可以是這個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但他卻因為自己的思想而變得高貴,由于會思考,人類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尊嚴。他還清醒地說,要永遠站在人類的對立面,不斷地用事實告訴自己,人類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難以解釋的存在,真正值得稱贊的只有那些盡管內心痛苦卻不放棄追求真理的人。
人的本質就是水的本質,人要健康快樂地度過一生,就要讓占到人體75%的水干凈地內外循環。人既是水本身,更是水中善于思考的蘆葦,在蘆葦上空自由飛翔的中華秋沙鴨,它并不知道人類自比為那些自由思考的蘆葦。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一切歷史都是“變化”史。河畔一根會思考的蘆葦,讓我堅信河流即心流,即意識流,即思想流。
仰望星空,極目天河,人類永不停止地思索著哲學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俄狄浦斯王的答案,其實并沒解開斯芬克斯之謎的哲學本質。為探索真理,中國浪漫主義大詩人屈原仰望蒼穹發出長長的“天問”。而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西方圣哲異曲同工地在不同的流域發出深邃的“水問”。
在古代中國,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閃耀于黃河流域。老子、孔子進行“儒與道”對話后,在歸程途經一條河流時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浩嘆。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回答曰:“夫水……,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萬折必東,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詩性表達。
在古代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幾代師徒,將理性思維、真理與本質的思想推向了高峰,在愛琴海邊構筑他們的《理想國》。比他們更早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洞察到世界的變化,提出最著名的論斷:“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認為世界是永恒變化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即“一切皆流,無物常駐”。
在古代印度,恒河流域,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得悟世間無常和緣起諸理,最終覺悟,創立佛教。據傳,釋迦牟尼曾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們答不出,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一語道破了水的大智慧。
天意從來高難問。我獨坐江頭,高柳拂天,想那似水流年,光陰故事,我們如何在這個不確定的無常世界里行穩致遠啊?
前賢給出的多數是悲欣交集的感嘆:
“樹色到京三百里,河流歸漢幾千年。”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我也常常思索,天下河流為什么不走直路?我眼下的柳江,屬珠江水系,全長202.8公里,沿河喀斯特地貌、丘陵、階地廣布,形成了十八個壯美的河灣:柳城縣社沖鄉吉龍灣、易立灣,柳南區冷飯灣,城中區城中灣、油榨灣、環江灣,柳北區夏家灣,魚峰區陽和灣、洛維灣、立沖灣、銅鼓灣、塘訊灣、龍頭灣、白沙灣、龍河洲灣、茶山灣、竹山灣,鹿寨縣甫角灣,其中幾個灣形成一個天然大拇指,以“江山拇指”向世界點贊。柳州創造性地在上游柳城縣建個大埔水電站,下游魚峰區建個紅花水電站,兩電站相距約100公里,故柳州市有“百里柳江”之稱,柳江變成了半江半湖,既有江的功能,又有湖的優點,非常利于水質的調適與保護。1000多年前,唐代刺史柳宗元登柳州東門城樓俯瞰柳江時,留下了“江流曲似九回腸”的千古名句;傳說中唐代劉三姐是在柳江之畔的魚峰山下小龍潭騎鯉魚升天成為“歌仙”的,后人作《山歌好比春江水》長唱不衰;柳江兩岸滿城紫荊花怒放時,可謂“紫氣東來”。柳州不少河灣曾是柳江水運的停靠點,柳州十八灣有著許多傳奇故事和文化遺存,也留下了柳州人民光輝的、成功的“馴水史”和文明史。柳州稱為龍城,亦源自“梁時八龍見于江”的祥瑞傳說。萬物出乎震,九曲柳江玉帶水,孕育并滋養著這座西南工業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塑造出柳州人剛柔相濟、不落窠臼的品性,既有“海畔尖山”與大國重器的硬朗血性,又有碧玉流水與人間煙火的內美柔腸,風吹不倒,浪打不翻……短短一條城市河流,就流出了山環水繞的十八灣,又何況天下河流啊。
如有佳語,大河前橫。我聽不懂河流的低語,我也聽不懂群山的高論。我只感悟過這樣的答案:
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彎路,絕不是河流不想走直路喜歡走彎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走彎路是自然界的常態,走直路是非常態,局部河段是有平直的,但總體上肯定是彎曲的。因為河流前行中,會順應山形地勢向下流淌、盈科而進、匯納眾流、向前奔涌,其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有些障礙是無法推移和穿越的,只有取彎路而行最為順暢。自然,春夏秋冬河流各異,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靜,而雨季洪水咆哮時,會沖破所能沖破的障礙,削掉水滴石穿的殘巖,席卷山山黃土與落葉,流向最能聚流的通道,篳路藍縷披星戴月,被自然塑造時也塑造著自然的形態,最終抵達了遙遠的滄海。
這是河流的命運,也是人的命運。命運天生具有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一個能決定或左右很多人命運的人物常常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智者樂水,道法自然,就要秉持科學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適應曲折多變的世間常態,像河流一樣,遇到坎坷、挫折時,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被命運牽引也改造著命運,“勝,不妄喜;敗,不惶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要把走彎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種形式和途徑,像那些走彎路的河流一樣,最大程度地把控住命運中可控的那部分,全力以赴走好自身所能通達的最遠征程。
這是自然規律,不是心靈雞湯。就像命運不是完全固化一樣,而自然規律也并非亙古不變——人類便是改變地球表面的重要營力,河流天然的彎道也會因人類強勢的營力而變遷。人類出于生產、生活、發展需要或其他目的,為了控制、利用和保護地表及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而修建各種水利工程,將河流改道、取直、拓寬或連通。從古代的“大禹治水”,到開鑿運河,到今天河湖長制對相應河湖進行有效管理和保護,通過“馴水”使天下河流“長”得越來越接近人類想要的模樣。然而,地球生物多樣性是無法“格式化”的,人性和世界的復雜性注定永存。有個網絡視頻解說得很深刻:如果46億年前的地球,只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沒有奔騰的海浪、沒有沸騰的海水、沒有傾盆的大雨、沒有狂暴的雷電,那么就不會有最初的蛋白質形成,更不會有如今這個萬物競自由的繽紛世界。
河流,是這個星球的主宰力量,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在《世界文明史》開篇就寫到:“文明就像是一條筑有河岸的河流。”美國學者勞倫斯?C?史密斯的《河流是部文明史》系統講述世界河流與人類文明間源遠流長的關系時說,河流圍繞著我們運轉,又總是深藏功與名;它塑造了我們的文明,比任何一條路、一項技術,或是任何一位領導人都要強大;它開啟了邊界,搭建了城鎮,劃定了疆域,喂養了數十億人;它改善了生活,促進了和平,授予了權力,又總是任性地摧毀著阻攔它前行的任何事物。如今,河流愈加被人類馴馭,甚至渾身被綁上了“枷鎖”,但它依舊是那個摧枯拉朽的古老力量,依舊在統領著我們所有人的生命航向。
河流,首先是自然的河流。世界上星羅棋布的河流就像地球的大動脈,如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亞馬孫河,是大自然的驚人造化。從降水、泉水、地下水、溪流、瀑布、河流、湖泊、海洋、蒸發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循環系統。大河多數發源于雪山高原,強大的俯沖水流撕開地表、切割山地奔騰不息,大大小小的河流哺育了萬物生長,供給著地球上一切生物必需的水源。
河流,是人文的河流。世界上很多大江大河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文明的搖籃”,如黃河、印度河、恒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很多著名河流成為所在國所在地自豪的象征,如尼羅河、塞納河、伏爾加河等被流經之地人民稱為“母親河”;還有將諸多國家串珠成鏈的國際河,如多瑙河、湄公河。“茫茫九派流中國”多么壯麗,“江南水鄉”多么詩意,河流孕育了諸多世界經典文學藝術作品,中國《詩經》是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打開風雅頌開篇的;《春江花月夜》《黃河大合唱》《靜靜的頓河》等膾炙人口、經典流傳;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飛船攜帶的鍍金唱片上,向宇宙中外星高等生物傳達人類智慧與文明。
河流,是實用的河流。自古至今,人類逐水而居,工業、農業、商業等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水,幾乎所有的城鎮都興起和繁盛于河流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基本都有河流從中穿過。因此,城市文明被認為是河流的“岸邊文明”。河流,承擔著灌溉、運輸、飲用水、發電、洗滌、行旅、運動等實用功能,是巨大的經濟大動脈。如長江、珠江、密西西比河、萊茵河,是著名的城市河流。還有偉大的人工杰作京杭大運河、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靈渠等,堪稱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線性文化遺產”。
河流,是人性的河流。有位舞蹈家有感而發:每個人的身體里,都住著千山萬水。河流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暴力史,歷史上許多著名戰爭戰斗和流血沖突發生在大江大河。人性與水性相似,河流與人類相互改造。《道德經》稱贊水利萬物而不爭。而《傅子》則曰:“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哲學家威爾·杜蘭特認為,暴力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常數。學者王一江《人為何物》一書提出,人類因暴力而生、依暴力而強、賴意識而尊,在掌控暴力潛能、控制暴力行為的過程中走向文明與和平。河流的性情是一種矛盾統一,洪水與清波、平靜與奔騰、暴力與文明、沖突與和諧、本善與本惡、順從與斗爭……河流將“爭”與“不爭”很辯證地集于一身。于是,流著流著,從容自若地流出了深邃豐富的歷史長河。
河流如人心,我思故我在。
水是生命的活鏡子,照見大千萬象的面目和波動。在大自然中,河流沙石俱下地日夜奔騰,本來寂寞流無主,但因人面對河流的情緒感知、認知、覺知而明白起來、生動起來。每個個體的人與具體的河流發生特殊的故事,個體的人面對河流滋生和抒發不同的情感,此身此時此地,河流便是鄉愁的根系、生命的負載、心境的回響。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牡丹亭·驚夢》的著名一折:“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詩人海子留下生命的贊歌:“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而美國名記者卡羅爾·史密斯撰寫《穿過悲傷的河流》一書,以一個個悲傷的故事作為引領她穿過悲傷之河的指路明燈,治愈了自己和無數人破碎的心靈。我們理應清醒地看到,世界不會只有鮮花和掌聲,不完美才是生命的本真,悲劇的力量往往超過喜劇的層級,黑暗、痛苦和人性本能常常是偉大文藝作品永久生命力的源泉,悲傷的河流反會激發出亂石崩云、驚濤拍岸的正能量。
河流如同意識流。
“親愛的,我永遠也不會對你講,河水為什么這么緩慢地流淌。”熱愛河流的西班牙詩人加西亞·洛爾迦用詩句賣了個關子。澳大利亞電視制片人和作家朗達·拜恩《秘密:終極奧秘》用整整一本書揭示了一個獻給全人類的“秘密”,那就是:意識。她說,意識就是你真實的自己,你就是意識,你是能意識到一切的意識,能量流向你關注的地方。而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則創造出了“意識流”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意識流思想催生了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意識流文學。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堪稱意識流小說扛鼎之作,全書共七大卷300多萬字,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猶如一條文字滔滔的長河,把人的精神世界放置天地中心。有人評論,《追憶似水年華》會讓你聯想到“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或許只有流落荒島上才會讀完這部巨著。閱讀《追憶似水年華》如觀大水,“唯見長江天際流”。
河流如心流。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一個人的疆域,跡近一條河的流域,人與河流的意義都是其所有經歷的總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內蒂《人的疆域》發出生命之問:一個對不死的承諾,足以撐起一個宗教;一句簡單的命令,足以消滅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還是死?我的心隨著江水流動而思考,我想起在“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的山嶺上俯瞰過一條壯美的河流,它流經曠闊的田疇綠野,突然來個鬼斧神工的“篆籀”筆法,流成狂草的“命”字,被人們稱為“長命之河”。河流總與人的性命、命運攸關。人與河流,都會遇到物理學上的“熵增定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的一種物理現象,即物體的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事物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走向滅亡。如果有外力做功和系統開放,就能對抗熵增,實現負熵,萬物以“負熵”為生。我們都是熵增體,卻在孜孜追求熵減意義。一條“熵增”之河,流著流著就沒了;而“熵減”之河,就會越流越大,越流越遠,越接近大海越從容平靜。人,亦如是。
匈牙利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里提出“精神熵”的概念,而相反,精神負熵則是人的最好狀態,是一種對正在進行的活動和所在情景的完全投入和集中,是人們高度沉浸在一項活動中而完全忽略了身邊一切事物的狀態,這種讓人意識感到井然有序如同“一股洪流帶著我”的體驗叫“心流”。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文章《從羅丹得到的啟示》就生動深刻描述了羅丹忘我工作的“心流”范例。“心流”為最優體驗心理學,構成了積極心理學基石。
世間萬事,只有變是永遠不變的。一個人與一條河流純粹對話與單獨交鋒時,就容易產生款款“心流”。如果河流的終極目標是奔流入海,那么肯定不是每一條河流都能直接奔流入海,有的河流只能匯入更大的河流,有的河流甚至途中就人間蒸發、干涸斷流或堵塞消失。面對“人艱不拆”,羅曼·羅蘭《米開朗基羅傳》中的一句名言足以治愈人心:“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那些越流越大的河流仿佛帶有“英雄主義”,依仗外力做功和系統開放兩大因素,暢通河道,融合支流,以“熱愛生活”的狀態,在長途跋涉中潤澤萬物,永不停歇地奔流入海。
在“只有變是永遠不變”大法則上,人與河流略同。天下交織的河流是命運共同體,全球人類也是命運共同體。但對于個體的人與個體的河流,命運千差萬別。我問河流,人何以在復雜變數中把握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從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使之更具可控性和能見度?1000年前,唐代詩人張若虛就問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800年前,宋詞人辛棄疾也問過:“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古往今來,真能笑傲江湖者有幾?河流沒有告訴我任何答案,恐怕也沒給前賢后俊作出什么提示,它只管靜靜地、使勁地東流。
大道至簡,萬物皆數,公式永恒。有人整理出人類最美的54個公式,有兩個給我極大的啟示: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即描述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當量關系的方程: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近似值為3×10^8m/s),說明能量可以用增加質量的方法創造。據悉,此公式還隱含一層意思:C是Conscious,意指人類的意識;M是Material,即質量,可以指人類的數量,就是說想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人越多,這種能量就增長得越快。當年,愛因斯坦謝絕出任總統的邀請時,這樣解釋他的價值觀:當總統是不容易的事,政治是為當前的,而方程是永恒的。據悉,當初世界只有12個人看懂相對論,而后卻讓幾十億人借此明白世界上沒有什么是絕對的。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羅倫茲提出混沌理論,公式表述為:。那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來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反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必須用整體、連續的而不是單一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和預測的行為,體現了非線性系統具有的多樣性和多尺度性。他說:“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個經典的“蝴蝶效應”拓寬了人類思辨萬物的視界。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中,雖然只有變永遠不變,但“變”與“不變”也是相對的,萬變不離其宗。追根溯源,古希臘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泰勒斯亦已發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問,為數學引入了命題證明的思想,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他提出了水本原說,即“萬物源于水”“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水是最好的”。直到今天,這思想仍是鮮活的真知灼見。宇宙是由什么構成的?水是不同空間的入口?意識創造奇跡? 世界能否在一瞬間改變?日本科普作家、國際波動之友會會長江本勝圍繞這些重大命題,將十多年來幾百萬次水實驗成果出版成書《水知道答案》,用122張通過顯微攝影拍下的奇形怪狀的水結晶照片展示“水能聽,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的驚人發現,比如讓水映照著“愛與感謝”字樣便能拍出最美好的水結晶,似乎水知道“愛與感謝”的真諦,知道人類心靈的生存方式。即使這只是“一家之言”,但關于水有靈性的重大發現,與中國傳統思想“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是相通的,對構建人類良知都具有積極意義。
水是最好的,上善若水;人更是最好的,良知永恒。天下無論多少河水注入,海洋都裝得下;人類文明無論多發達,世界的混沌性照樣常存。天問、水問和命運之問,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人類經歷千萬年的生存威脅與考驗,度一切苦厄,穩居食物鏈最頂端,成為地球上最具適應力的物種,加以思想意識讓人類“封神”。作為人,面對大江大河大風大浪需堅定信仰、漱石枕流,做理性樂觀派,而對暴力的掌控、良知的執信和悲憫的堅守讓我們有望洞明復雜世界和復雜人性的底層邏輯,自信自強地直通“心流”狀態:人水合一,洞悉源宗,明確方向,順勢而流,通變全域,萬折必東,終流入海而復歸混沌。如此天地同流,生生不息,正像萬里長江之畔黃鶴樓和九曲柳江之畔西來寺懸掛的同一副楹聯那般氣吞山河:“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趕緊關注我們的官方賬號吧~
清朗網絡空間,我們共同守護!
掃碼進入舉報不良信息頁面
來源丨柳州1號
編輯|李洋
柳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