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斷油,七月攤牌。
一個在斷供應,一個在封市場。
中美之間,究竟是戰是和?
三個月“零采購”
據彭博社7月3日報道,中國自3月起,連續三個月未從美國進口原油。
這是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
三個月,零采購。
熟悉能源貿易的人都清楚,中國原本是美國原油出口的重要買家之一。
在中國“斷油”的第三個月,美國坐不住了。
7月3日,在華盛頓的一場媒體采訪中,特朗普突然宣布:從7月4日起,美國將向全球主要貿易伙伴發出正式通知,公布“最終關稅方案”。
這本是90天談判窗口的收官動作。
從4月初開始,美國試圖與歐盟、日本、韓國等主要貿易伙伴就新一輪關稅政策達成一致,重構全球供應鏈,意圖排除中國企業。
但三個月過去,大多數國家并未松口。歐盟依舊堅持對美反制措施,日本搖擺不定,加拿大更是保持觀望。
特朗普的表態,表面是通知,實則是攤牌。該談的沒談成,該壓的壓不住。
最終,他只能選擇單方面公布方案。
中國“不依賴”,不是口頭說說
想做到“斷購”而不傷元氣,背后要有足夠硬的底盤。
乙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造乙烯、塑料和其他下游產品。
2023年中國與卡塔爾達成了第二份為期27年的供應協議,卡塔爾能源公司將每年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供應400萬噸天然氣。
過去幾年,中國部分乙烷進口依賴美國。
但現在,中國通過卡塔爾、俄羅斯、伊朗等多個國家的合作,逐步建立起穩定而多元的能源供應網絡。
中國國內的煉化能力也在同步升級,能源不再是中美談判桌上的籌碼。這也意味著,中國能源戰略已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布局”。
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底氣斷購美油。
美油賣不出去,美國背后的經濟壓力正在顯現。
2024年5月,美國能源署(EIA)數據就曾顯示,原油庫存意外上漲,出口量下滑。德克薩斯州的油田主們開始抱怨“亞洲市場不好做”。
而且美國頁巖油企業本就因高成本、低油價處境艱難,如今中國不買,讓他們雪上加霜。
根據行業統計,頁巖油日產量每下滑10萬桶,就可能帶來約5000個就業崗位流失。
中美較量的真正戰場:不是臺海,是產業鏈
很多人誤以為,中美沖突的焦點在臺海、南海,其實不然。
真正的戰場,在供應鏈、產業鏈、技術鏈。
從“斷油”到“斷芯”,再到稀土、乙烷,中國正在逐步推進“關鍵材料自主可控”。
而美國則試圖通過“去中國化”重構全球產業鏈,設定印越門檻、推動日韓轉移產業、在南亞設廠。
這些動作,都是為“圍堵中國制造”。
但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印度,美國要求其對美出口產品中60%必須為本土制造,但印度很多產品仍嚴重依賴中國原材料。
印度工貿部已多次表示,這一標準“難以達成”。
越南與美國也在7月2日達成了一項不對等協議,美方對越南商品征收20%關稅,而越南則對美商品實施零關稅。
更關鍵的是,美國對經越南中轉的中國商品,加征高達40%的額外關稅。
這是“借刀殺人”,試圖切斷中國對美間接出口路徑。
但中國早已預判。
海關總署加強對轉口貿易的監管,企業配合調整出口結構,降低風險暴露。
美國想切斷中國,卻也切斷了自己。
中美不必一戰,但也不怕
在7月3日北京清華園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中國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面對“中美是否必戰”的提問,給出了明確回應:“我不認為中美必有一戰。”
這是中國高級外交官首次在國際會議上,就“中美戰爭”問題公開表態。
劉建超強調,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也不懼任何形式的斗爭。中美關系應以對話與合作為基礎,而非對抗和脅迫。
這種表態,既不是妥協,也不是示弱。
面對美國高調重啟關稅政策,強化印太軍事部署,中國沒有回應制裁,沒有對抗外交。
而是用“斷油”這種經濟手段,釋放一個清晰信號:中方愿意合作,但不會被動承受。
不出聲,不等于沒有回應
中國沒有對美方新一輪關稅政策進行公開反擊,沒有上升到外交層面對抗,也沒有在輿論場喊話。
但做了三件事:
一,連續三個月斷購美油。
二,與卡塔爾簽下亞洲最大乙烷采購協議。
三,高層在國際會議上明確表態,中美無須一戰,但也絕不懼戰。
這三件事,比喊話有分量,比聲明更有力。
正所謂,“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中美之間,是戰是和,不在言辭,而在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