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上節目說自己小時候被老師罵“笨”,她爸媽的反應,擱現在能上熱搜。
那時候老師把家長叫到學校,說這孩子腦子慢跟不上。換作一般家長,可能當場道歉賠笑,回家再訓孩子“你怎么這么不爭氣”。但她爸媽偏不。去了學校沒道歉也沒訓她,直接跟老師說:“我們閨女不笨,您別這么說。”
后來宋佳回憶,那天回家爸媽連重話都沒說,反而帶她去吃了糖油餅。“他們好像根本沒把老師的話當回事,就覺得我和別的孩子一樣好。”現在她能坦然在鏡頭前聊“笨小孩”往事,底氣全來自這股“被撐腰”的勁兒。
咱們身邊太多相反案例。同事家娃數學考70分,她當場把卷子拍桌上:“全班40人35個90分,你好意思嗎?”鄰居阿姨更絕,孫子練琴錯一個音就敲手背,說“現在不狠將來沒飯吃”。前幾天刷到個帖子,30歲的姑娘說自己不敢跳槽,因為小時候考砸一次,親媽罵她“你這種廢物長大只能掃大街”——這陰影,哪是一句“為你好”能抹平的?
我有個表姐最近在“改脾氣”。她閨女上次語文考85分(滿分100),她第一反應是抓過卷子找錯題,結果閨女縮著脖子掉眼淚:“媽媽我是不是又讓你失望了?”表姐突然想起宋佳的采訪,硬把到嘴邊的“怎么才85”咽下去,蹲下來問:“這次哪題不會?咱們一起看看?”后來那孩子主動說:“媽媽下次我想考90,你陪我復習行嗎?”表姐說,閨女眼睛亮起來的樣子,比考100分還讓她心跳。
網上有人酸:“宋佳家有錢吧?普通家庭哪敢這么慣孩子?”真不是。她爸當年是工廠技術員,月工資剛夠全家溫飽。關鍵是人家打心底里覺得“孩子不是用來比的”。我見過太多條件優越的家長,孩子鋼琴過十級要罵“人家早考演奏級了”,奧數拿二等獎要吼“怎么沒拿第一”——錢沒少花,可孩子眼里的光,早被這些“別人家孩子”給罵沒了。
現在當媽才懂難。小區里誰沒給娃報過英語班、編程課?我家娃3歲時,隔壁奶奶說“該學識字了”,我連夜翻出識字卡;5歲時,同學都在學游泳,我又咬牙報了私教課。直到看宋佳的采訪才突然醒過神:她爸媽沒報任何班,她自己18歲就考上中戲;咱們拼命“填”,孩子反而越學越畏縮——到底是“起跑線”重要,還是“我能行”重要?
上周娃搭積木倒了,蹲在地上抹眼淚。我沒像以前那樣說“再試一次”,而是坐下來跟他一起撿:“剛才那層歪了是不是?咱們把這塊抽出來,換個平的試試?”他吸了吸鼻子,真的重新搭,這次搭到第六層時喊:“媽媽你看!我扶住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宋佳爸媽的“不管”,其實是最高級的“管”——他們沒盯著成績,卻給了孩子最珍貴的“心理安全網”。
教育這事兒,真不是砸錢報班就能成。你看宋佳現在,39歲還能演20歲的少女,敢在綜藝里搞怪,被網友說“演技油膩”也能笑著回“下次改進”。這哪是天賦?分明是從小到大“被相信”攢下的底氣。
你小時候被夸得多還是被罵得多?現在當爸媽了,會學宋佳父母的做法嗎?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