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部的十幾名學員與鎮村干部圍坐成圈,探討鄉村振興的路徑?!拔覀兇逶珑娏栬凌四戤a量600多噸,精深加工是當務之急”“智慧農業設備需要專業人才”……圍繞“農村科技創新探索未來鄉村文明新形態”課題,從村情底數到產業瓶頸,從發展藍圖到具體路徑,熱烈的討論持續至深夜十點。學員們在發言中感慨:“村干部創新開拓的闖勁、一心為民的情懷,是坐在機關大樓里感受不到的‘活教材’。”
學員們與村鎮干部座談交流
這是泉州市第一期年輕干部黨性教育專題班在永春開展“四同”活動的生動場景。7月4日至5日,一場實踐鍛煉拉開帷幕——泉州市年輕干部黨性教育專題班第一期學員首次深入蓬壺鎮仙嶺村與橫口鄉福鼎聯村,開展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的“四同”淬煉。
在仙嶺村,學員在沈家大院旁聆聽村支書介紹鄉風鄉情;踏入結對農戶家門,灑掃庭除、共備餐飯,讓“同勞動、同生活”的承諾落地有聲。烈日當空,九九科技文化園見證著他們對“農村科技創新”的深入叩問,而田間地頭滴落的汗水則詮釋著“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福鼎聯村則鋪展“紅色+”圖景。革命舊址前,學員在郭氏家廟青瓦下感受紅四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誓言。雙華李果園里,聽聞李子滯銷的學員當即架起“助農橋梁”,積極對接供銷社、超市資源。夜晚學員深入走訪,圍繞“紅色美麗鄉村建設”與黨員群眾代表促膝長談,進行一場產業破局的“頭腦風暴”。
“四同”實踐非一日之旅,其深意在于讓年輕干部的根系深扎基層沃土。仙嶺村的科技興農實踐、福鼎聯村的紅色文旅探索,恰是泉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實踐的生動縮影。學員們以躬身之姿感受時代脈搏——科技創新如何重塑鄉村文明新形態?紅色資源怎樣賦能產業融合?答案不在書齋,而在農戶灶臺氤氳的熱氣里,在田埂彎腰勞作的背影中,在深夜村部懇談時緊握的筆記本上。
離村時,學員收獲頗豐,正如學員代表在總結會上所言:“這堂‘四同課’教會我們沾泥的褲腳比锃亮的皮鞋更接近真理,灶臺邊的板凳比辦公椅更能承托初心?!?/p>
這場實踐淬煉正為泉州鍛造知民情、解民憂、惠民生,敢創新、重實干、樂奉獻的棟梁之材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在這片孕育著科技新芽與紅色基因的土地上,青春與鄉野的雙向奔赴,將譜寫出中國式現代化泉州實踐的璀璨華章。(文/圖 高磊 黃書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