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化產教融合實踐,“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4日,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學院“智農新程”實踐團走進霞美綠清農場,與梧山莊農林專業合作社聯合開展為期4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將專業知識融入田間地頭,為智慧農業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據了解,南安市梧山莊農林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位于南安市霞美鎮梧坑滿族自然村,擁有約500畝的果園及林地面積,主要開展多種水果、蔬菜等農林產品的種植;負責組織采購供應合作社成員種植所需的生產資料、農林產品及提供農產品種植、貯藏等服務;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新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等。
活動期間,實踐團成員在省科技特派員、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學院劉君玲老師和團委副書記李雅東老師的帶領下,深入了解農場種植結構與運營現狀。次日,實踐團成員走進田間地頭,頭頂烈日躬身勞作,培土、裝桶,苗木移植、澆水、修剪,在與泥土的親密接觸中,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產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農場智能化轉型核心,實踐團師生與華中農業大學“露天可控種植系統”的技術人員展開熱烈交流,系統實現果樹灌溉施肥、定量控制,節水省肥降人工,幫助用戶實現輕松管理、高效生產,并圍繞管理系統開發的技術瓶頸、數據采集邏輯與智慧農業應用前景進行深入探討。
“這堂浸潤‘泥土味’的田野思政課,讓課本知識鮮活起來。”實踐團成員張清煒告訴記者,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身專業技能,更直觀理解了科技賦能農業的現實意義。
南安市梧山莊農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粘在表示,實踐團帶來的新技術、新思路為農場發展開辟新賽道,“期待未來能與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學院建立長期合作,共同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新路徑。”
“這次暑期實踐中,學子們參與了露天可控種植系統的安裝與調試過程,后續還將繼續調試與測試,將溫度、濕度等數據采集匯總到平臺,驅動灌溉系統智能聯動。”省級科技特派員劉君玲老師向記者介紹,此次暑期實踐是物智學院深化校企合作、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旨在引導師生統一思想行動,踐行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目標,深入基層、蓄能增才。“未來,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學院將持續推進‘智農’系列實踐項目,組織師生深入農業生產一線,以科技賦能,翻開智能農業新篇章。”
記者:賴香珠
編輯:吳雪嬌
一審:尤逸群 | 二審:蘇敬元 | 三審:林培元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