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三明之“名”,得于改革。從“分山到戶”、確權發證的實踐探索到盤活山林的系統創新,三明的林改一直沒有停步。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1998年,三明市以“分山到戶”之舉拉開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序幕。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三明,對林權制度改革情況予以肯定,“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
林改要兼顧兩頭,一頭是社會效益,要綠;一頭是林農口袋,要利。20多年來,林改充分調動了三明林農的積極性,綠了山、活了林、富了民,解放和發展了林業生產力,促進了林業發展、林農增收。為守護好這份改革紅利,三明市紀委監委切實扛起監督責任,圍繞林業改革發展工作建立監督臺賬,細化實化監督內容,以監督帶動監管、護航發展,壓實職能部門主體責任,確保林業改革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落到位。
“公開透明既是資金監管的一劑良方,又是對干部的一種保護”
6月26日,正值盛夏時節,三明市將樂縣在烈日下暑氣蒸騰,依水繞綠而行,綠蔭蔽日讓熱意大減。行至被稱為全國“碳票第一村”的常口村,記者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鄧萬富。
編號“0000001”和編號“0000040”,兩張拼起來還不到A4紙大小的林業碳票,鄧萬富拿著它們向記者介紹了很久,言語間滿是自豪。
“前天,沙縣農權交易中心聯系我,說有意向方要購買我們村集體的第二張碳票。”鄧萬富拿著的編號“0000040”碳票上,標注出了常口村7181畝林地5年間的固碳量為21139噸,如果按照15元每噸的價格,這張碳票每5年能給常口村村集體帶來30多萬元的收益。
記者了解到,如果這筆交易達成,沙縣農權交易中心將公示具體交易信息,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也會迅速抓取相關信息并公開。“三明所有關于林業的交易都要求通過沙縣農權交易中心進行,我們將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與其信息打通,意味著全市所有涉林交易在監督平臺上都是公開透明的。”三明市紀委監委駐市林業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劉繼善說。
群山披綠,百姓得利。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調研時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如今,常口村發展培育皮劃艇集訓、漂流等生態產業,打造林下黃精、鐵皮石斛中藥材基地,集體年收入從不足3萬元提升至目前的235萬元。
在這235萬元中,有一筆不少的收入來源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鄧萬富告訴記者,從造林到成林再到砍伐需要20多年的時間,加上近些年木材價格偏低,砍樹的收益平均下來,每年和補償資金差不多,“再加上碳票和林下作物收入,不砍樹照樣能增收致富。”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三明市每年要發放2億多元,資金監管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劉繼善邊翻看筆記本邊說。
2024年4月,三明市紀委監委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建設,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發放明細在平臺公示。明細一公開,鄉鎮紀委就收到了一些群眾反映:補償資金為什么還在向已去世村民發放?
“我們發現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沒有及時掌握動態人口數據。”劉繼善介紹,結合該問題,駐市林業局紀檢監察組推動開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問題整治工作,依托省鄉村振興資金在線監管平臺和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對全市補償對象信息進行交叉比對并實地復核,發現若干人員信息異常數據,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相關責任人員也已受到嚴肅處理。
讓權力運行公開透明,把每筆資金都曬在陽光下,保障了村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防范了違紀違法行為。劉繼善對此感觸很深:“公開透明既是資金監管的一劑良方,又是對干部的一種保護。”
針對資金發放責任不清、流程不明等問題,駐市林業局紀檢監察組指導全市11個縣(市、區)林業部門,重新細化修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管理辦法》,具體明確資金發放流程,做好縣財政、林業等部門與鄉鎮、村在資金發放和監管中的責任劃分,將民政、派出所等列為配合單位,進一步提高管理辦法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簡化審批流程既方便了林業經營者,又壓縮了權力尋租空間”
記者見到廖火旺時,他正在和林業工人溝通他那2畝多商品林的采伐細節。廖火旺是高唐鎮高唐村村民,在他屋后3公里處,有幾塊屬于他個人的杉木林。3天前,他向鄉鎮林業站申請采伐28立方米左右的蓄積。“拿著林權證,填份申請表,再簽個承諾書就能申請下來了。”
而在三明推廣采伐告知承諾制之前,林農需要經過第三方林業設計、伐前查驗等繁瑣環節,到縣里多個部門申請后才能拿到采伐許可證。針對林農普遍反映的林木采伐審批環節多、流程復雜、成本高等急難愁盼問題,三明市紀委監委聯合市林業局,聚焦審批堵點、監管難點和惠民痛點,市縣協同、同題共答,推動采伐管理創新,提升便民惠民水平。
“我們每年都會做森林資源調查,根據林農的申請材料,在資源系統里就能測算,不需要林農花錢再做林業設計。”三明市林業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林業部門創新推出“林農小額采伐告知承諾制”審批模式,對30立方米以下的小額采伐申請,取消提交伐區調查設計材料和繁瑣環節,林農到鄉鎮林業站就能辦理采伐許可證,僅需經過3至5日公示,確定林地權屬無糾紛后,即可領證采伐,極大方便了林農。
“申請當天我聯系了工人。要早點聯系,現在采伐許可證批得很快,聯系晚了就耽誤采伐了。”廖火旺說,什么時候采伐,林農自己說了算。
對于林業經營大戶或國有林場,三明市紀委監委采取“室組地”聯動監督,推動林業部門探索集體人工商品林“按面積測算蓄積”審批改革,將采伐管控從傳統的“面積+蓄積”雙控模式,優化為“面積單控”模式。這一做法有效降低了采伐成本,顯著減輕了林業經營者負擔,激發了林業經營活力。
“簡化審批流程既方便了林業經營者,又壓縮了權力尋租空間。”劉繼善告訴記者,為了確保改革放權不放任,駐市林業局紀檢監察組建立“組地”聯動工作機制,重點圍繞采伐限額把控、伐區監管等關鍵環節,推動林業部門強化全流程閉環管理,確保全市總采伐量始終控制在年采伐限額之內,有效守護森林資源安全,避免過量消耗。
截至目前,三明市累計辦理小額采伐告知承諾制采伐審批4129份,涉及蓄積5.2萬立方米;辦理按面積采伐審批1656份,涉及蓄積44萬立方米。三明林業采伐“放管服”改革,實現了審批提速、成本下降、監管強化、林農受益的多贏局面,做法入選全國“減證便民”典型案例。
“駐點監督既能及時掌握經營狀況與干部思想動態,又能將壓力傳導下去”
記者翻看三明市紀委監委林業改革發展監督任務分解表時發現,圍繞林改工作全過程、各環節,市紀委監委按照具體化、可操作的標準,將監督工作細化分解,明確了監督對象、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其中,“國有林場”被提及十余次。
三明有13個省屬國有林場,點多面廣,監督如何覆蓋?駐點監督——三明市紀委監委用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務實管用的路徑。
劉繼善每月都要去一個林場待上一兩天,以駐點調研的方式開展監督,參加林場組織生活會,強化廉潔提醒與警示教育。“國有林場管理林地的面積大、人員多,又分散在各個區縣,如果只有一兩次的走訪,林場的干部職工感受不到監督。駐點監督這種‘打深井’的監督方式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住在林場,我們可以廣泛跟林場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談心談話。駐點監督既能及時掌握經營狀況與干部思想動態,又能將壓力傳導下去。”劉繼善說。
在三明市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推動下,該市國有林場營造林工程、木材產銷等所有涉林交易進入產權交易平臺公開招標;大宗采購全部納入政府采購;一線崗位推行購買社會服務……“近些年關于國有林場的信訪件逐年減少。”劉繼善說。
位于沙縣區的官莊國有林場,是全國十佳林場。在這里,記者看到了國有林場和村集體協同發展的有益探索,這也得益于駐點監督的“精準把脈”。
“分山到戶”后,林地經營碎片化,村集體投入不足、經營管理粗放,導致村集體森林經營質量不高、林木收益低。駐市林業局紀檢監察組在駐點監督過程中了解到相關情況后,推動林業部門研究解決,推廣“場村合作”模式,鼓勵國有林場發揮資金、管理、人才等優勢,與村集體合作,通過合資造林、出讓經營、委托經營、林地入股等模式,推進集約化、高質量培育森林資源,提高村集體收入。
“因為是新鮮事物,一開始,很多村集體不愿意把林地拿給林場經營,認為只有林場得利,村子‘陪跑’。紀檢監察干部逐村走訪,給村里擺利弊、細算賬,下了很大功夫促成合作。”官莊林場負責人張標強告訴記者,由村集體經營的林地畝均蓄積為6至8立方米,場村合作后,國有林場承諾畝均蓄積要達到12立方米以上,每畝能增收3000多元。“我們已和20多個村簽約,合作面積14.6萬畝,調動了林農造林積極性,同時也破解了國有林場發展壯大的瓶頸。”
“落實改革任務既要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又需要紀委監委推動多部門協同配合”
在三明,很多村民會用紅布把林權證和結婚證等重要證件一起包著放起來。有了林權證這個“紅本本”,農民就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
今年3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總結梳理地方典型經驗的基礎上,整理匯編形成了《化解林權“一地多證”權屬重疊等歷史遺留問題典型案例》,以指導地方妥善化解林權“一地多證”權屬重疊問題,規范高效做好林權類不動產登記。
三明經驗再次被推廣。“18個案例中,三明占了2個。”三明市林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05年底,三明就在福建率先完成了明晰產權的主體改革任務,但因權屬交叉、證地不符等歷史原因,一些林地權屬還有爭議糾紛。
三明市紀委監委建立“查勘定督”聯動機制,紀檢監察機關會同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推行“溯源查檔、聯合勘界、協商議定、紀委監委監督”工作法,形成“部門聯動+紀檢監察監督”確權模式,集中攻堅歷史遺留糾紛,破解權屬爭議,真正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改革目標。
以將樂縣南口鎮大拔村與明溪縣夏陽鄉瓦溪村的林地糾紛為例。1996年行政勘界后,兩村的2900畝山林形成“插花山”,山場林地權屬界限不明顯。隨著林地使用價值逐年提升,兩村爭議越來越大。為做好林權爭議調處,駐市林業局紀檢監察組推動有關部門將“調解室”搬到“山林間”,現場督導會商、集中“會診”,邀請當地有威望、熟悉山林歷史的老村干、老黨員、老林農參加,根據林業規劃圖上標示的山脊、山谷、路、水流等明顯地物初步確認權屬界線。經多方協商、現場指界、明晰界限后,最終兩村簽訂了《權屬爭議協調書》,糾紛得以化解。
“落實改革任務既要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又需要紀委監委推動多部門協同配合。”三明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說,“經過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推動,這種涉及多部門跨地區的歷史積弊問題,解決效果一般都很好。”
此前,在林地確權后,林農辦理林權證前還要花錢進行林權地籍調查。三明市紀委監委督促林業、自然資源部門打通數據壁壘,落實不動產登記與林權綜合監管平臺有效銜接,共享林權登記數據,全面減免調查費用,推動常態化提供全免費林權地籍調查服務,累計為5000余戶林農、林企節約費用約460萬元。同時,對林農、林企申請林權類不動產登記要件齊全的,要求在3日內辦結。
前不久,國家林草局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支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先行先試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支持福建等3省份合理調減公益林中集體林比例等4條共性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措施》還提出6條個性政策,包括支持三明市等3地開展全域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等政策,引領帶動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新突破。
“我們將立足紀檢監察機關職能職責,持續加大對三明林改工作任務的監督力度,堅持嚴明紀律規矩、維護改革大局,堅決查處干擾改革、破壞改革的人和事,發揮三明實踐優勢和改革精神,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三明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記者 張梓健 自福建三明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