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世界和平論壇會場里,劉建超部長說了句話,一下子就上了全球熱搜。
就在這當口,美媒彭博社突然爆出個大料:中國竟然連續3個月沒買過一滴美國油,這可是6年來頭一回這么長時間"斷貨"。
這回徹底"斷油"是啥意思?面對這一局面,美國是否會鋌而走險,選擇軍事對抗?
作者-山
這招夠狠,直擊要害
50萬桶日產量說沒就沒了。
彭博社7月3日的數據就像一顆重磅炸彈,在華爾街炸開了花。全球最大的原油買家中國,從3月到5月連續三個月對美國原油采購量歸零,創下了2018年貿易戰以來最長的"斷購期"。
要知道,中國可是世界頭號原油進口國,年進口量超過5億噸。這個大客戶突然扭頭就走,美國能源市場的震動可想而知。就像做生意時最大的客戶突然收起錢包,那種心情,估計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受此沖擊,美國頁巖油企業的股價應聲下跌,德州油田的活躍鉆機數量較年初下降了21%。更要命的是,中小油企的負債率中位數已經達到78%,逼近了行業80%的警戒線。這就好比走鋼絲的人,本來就搖搖晃晃,現在又有人在下面搖繩子。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早就感覺到了疼。就在不久前,他還在社交媒體上喊話,勸中國多買點美國油。現在看來,他是真的急了,卻又束手無策。中國買家曾經每年消化美國10%的石油產量,如今轉向俄羅斯、沙特、伊朗,美國的油輪只能在港口堆積如山。
這記重拳直擊美國能源產業的軟肋。頁巖油開采成本本來就高,嚴重依賴出口維持現金流。中國這一"斷奶",讓整個產業鏈都感受到了寒意。美國人這回算是見識到了什么叫"溫柔一刀"。可更讓華盛頓抓狂的,還在后頭呢。
高層表態,既有溫度又有硬度
一邊是美國人的焦慮,另一邊是咱們的從容應對。態度很明確。
針對全球關注的中美關系走向,劉建超部長在7月3日的世界和平論壇上給出了明確回應:"我不認為中美必有一戰。"這話分量十足,直接、坦率地亮明了中國高層的核心態度。
劉部長在發言中強調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深切珍視,也道出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心聲——大家都期待看到一個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和平是我們的真心話,這一點毫不含糊。
不過,和平意愿不等于放棄原則。劉部長同時明確表示,在國家統一問題上,中國從不承諾放棄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包括武力。這話聽著硬,其實是把丑話說在前面。和平是我們想要的,但主權和領土是我們的命根子,誰動就要有心理準備。
更讓人值得琢磨的是劉部長說的"奉勸那些崇尚武力、崇尚肌肉的政治家,放棄他們那種好戰的言論",雖然沒直接說明,但讓人能聽出言外之意。近期,一部分美方政客持續渲染"中美不可避免會一戰"的論調,這種聲音確實需要有人出來潑潑他們冷水。
不找事,但也絕不怕事,這就是大國該有的樣子,這種清晰的戰略姿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讓那些想投機、想誤判的勢力,得自己掂量掂量。話說得漂亮,實力得跟上。而現實是,美國那邊確實有點著急了。
美國那邊,確實有點慌
你說美國人能不急嗎?
一萬億美元的軍費預算聽著挺嚇人,但錢能解決工業基礎薄弱的問題嗎?2026財年的國防預算據說要沖破一萬億大關,第六代戰機F-47、高超音速導彈,一個個項目加急上馬。美國想用這種方式告訴世界:我還是那個老大。
可現實很骨感。F-47戰機項目一拖再拖,復合材料測試過不了關,原定2025年的試飛推到了2027年。錢砸了不少,飛機還在紙面上打轉轉。《防務新聞》6月的報道顯示,美軍高超音速導彈測試失敗率超過30%,關鍵系統的可靠性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最要命的是工業基礎的空心化,就拿造船業來說,美國的造艦速度已經被中國甩開了幾條街。福特級航母工期延誤,弗吉尼亞造船廠因為工人短缺,核潛艇交付延誤超過400天。這要是真打起來,光有錢可不夠使,得有人會干活才行。
華爾街的分析師們現在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邊盯著油價走勢圖,一邊琢磨中國這步棋到底要干什么。庫存積壓、訂單取消、財務壓力——這些詞匯現在頻繁出現在美國能源企業的內部會議中。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連傳統盟友都開始保持"戰略模糊"了。歐盟在能源問題上越來越謹慎,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走鋼絲。就連日本、韓國這些鐵桿盟友,也開始算起了經濟賬。表面的強硬掩蓋不了內心的慌張。而這種慌張,正在改變整個游戲規則。
這場博弈,大概率這么走
局面已經很清楚了。
從關稅戰到能源戰,再到科技與軍事的暗中角力,這場大戲已經進入了全新階段。中國這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打法,可能會成為新常態。
看看這三個月的"斷油"操作,配合劉建超部長的表態,傳遞出的信號很明確:我們要和平,但我們準備得起任何挑戰。這種戰略定力正是大國應有的氣度。
甚至在美國精英層,也開始出現清醒的認知:中國根本不需要通過戰爭,就能在經濟和戰略上實現制衡。通過重塑全球供應鏈,掌握關鍵資源,強化自身內循環,中國正在構建一套讓對手無可奈何的制衡體系。
這場博弈的勝負手,已經不再是誰的航母更多,誰的導彈更快。而是誰的戰略更有遠見,誰的工業體系更有韌性,誰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這個最寶貴的變量。
時間在咱們這邊,未來的路依舊漫長且充滿挑戰,但這盤棋的走向,已經越來越清晰。當越來越多的國家發現,跟中國合作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而跟美國站隊可能面臨不確定的風險時,答案其實已經很明白了。
中國這次的能源"脫鉤",表面上是經濟行為,實際上是在重新定義大國博弈的規則。溫和而堅定,既不挑事也不怕事,這種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理解和認同。
結語
說實話,看了這么多年中美博弈,我有個感覺:真正厲害的不是天天叫囂,而是悄無聲息地把事辦了。
中國這次的"斷油"操作,表面上是經濟行為,實際上是戰略信號。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可能會成為未來大國博弈的新常態。溫和而堅定,既不挑事也不怕事,這才是成熟大國應有的樣子。
一手握筆,一手握劍。在國際關系的現實世界里,這種表達方式,也許才最讓對手聽得懂。
你覺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比起之前的硬碰硬,哪種更有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