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上海?為什么是科創中心?
11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要求甫一提出,人們就思索其間的深意。
11年后的2025年4月,總書記考察上海,進一步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惟創新者強”——這么多年,總書記每到上海,必談創新。從踢好“臨門一腳”到強化“創新策源功能”,從“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從明確三大先導產業到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一系列或宏觀、或具體的要求,均指向上海這座城市在大時代中的使命與方位。
今天,十二屆市委七次全會將審議并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為國擔當勇為尖兵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此刻重溫歷史,我們從許多維度都能理解,“科創+上海”為何是一種必然。
經濟體量攀上數個新臺階后,要素驅動之路越走越窄,轉型壓力接踵而來。唯有創新驅動,才有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早在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提出,上海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中心環節,要走“依靠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
后來這十多年,科技革命、產業革命風起云涌,顛覆性的變革一再發生,不斷凸顯“走新路”的重要和迫切。有時候,遲緩一拍、踏空一步,就可能錯失十年二十年。反過來,搶占了一個先機,就可能趕超十年二十年——放眼世界,正反兩面都不乏先例。上海當然知道,“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
于一個國家,更是如此。今天的全球競爭態勢里,說創新關乎國運,甚至說創新就是國運,都毫不為過。創新靠誰?中心城市、全球城市,自然最有責任也最有條件挑大梁。
多年前,上海就明確,要“在大國深度博弈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助力國家在嚴峻的外部挑戰中突出重圍”。在歷經貿易摩擦、技術封鎖、新冠疫情等重重考驗之后,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實現從“打基礎”“建框架”到“強功能”的跨越,這座城市對肩負的戰略使命會有更深的認識。
今天,這種使命被概括為八個字:“為國擔當、勇為尖兵”。
何以“為國擔當”?一言以蔽之,國家需要什么,上海就要做什么。
科創中心建設的一切努力,所指向的根本目標,就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前瞻布局數個國家實驗室,到承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從全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到推動三大先導產業集聚成勢……近年來的種種實踐反復證明,服務國家戰略,是上海的責任所在,同時也是持續突破局限、持續壯大自身的路徑所在。
何以“勇為尖兵”?一言以蔽之,越是別人做不了的,越是上海要努力做的。
這座城市天生的基因里就有追求卓越、敢為人先。這意味著,越是前沿陣地,越是兵家必爭之地,越是未知但重要的“無人區”,上海越是要矢志探索、帶頭攻堅。做“尖兵”就不能滿足于做平庸的事情,當然也不能滿足于一般的“績效”和“KPI”。上海真正要想的是,如何在戰略的高度拿出那些“人無我有”的成果,開創出世所公認的新路,從而真正站在浪潮之巔。
這當然就要求各方保持高度的戰略敏捷,敏銳捕捉科學、技術、產業、社會變革的前沿趨勢,與時俱進,因勢而動。而在許多關鍵問題上——比如核心技術突破、比如創新鏈產業鏈打通、比如生態培育,則格外需要長期主義的定力、久久為功的耐心,以良好的綜合環境營造創新土壤,以堅定有力的改革打破瓶頸障礙。
也可以說,勇為尖兵,才是為國擔當。
而這樣一個尖兵,不只是單點突破的尖兵,更是全面發力的尖兵;由此而筑就的科技創新高地,也是一個綜合、系統、全面的高地。
上海的戰略功能,從來不在局部,而在全局。上海要塑造的樣板,也應當是既有頭部競爭力,也有強大基底的全方位樣板。這一點,無論是理解一個具體的攻堅領域,還是理解科創中心建設全局,乃至理解整座城市的現代化,都至關重要。
今年5月,在總書記考察上海、專門調研人工智能產業后的第一時間,上海就圍繞如何“搶抓機遇”明確了五條遵循——底層技術要加緊突破,垂類應用要率先拓展,生態體系要更具效能,人才活力要競相迸發,治理機制要先行探路。
理解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下一步發力方向,人工智能無疑是一個窗口。從尖端到底座,從“0”到“100”,科技創新全鏈條、全過程所涉的種種問題,都可以歸到上述五條。
由這五條,又衍生出一系列需要持續破解的大課題,比如激勵科研人員持續深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持續優化創新要素供給,打通成果產業化的鏈路,培養集聚頂尖人才……這是上海深化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所在,亦是成為“尖兵”的底氣所在。
而這一切,又可以追溯到11年前“科創中心”呼之欲出的原點。
何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不妨重溫總書記當年的三句話——
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
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
原標題:《觀見 | 科創+上海,為何是一種必然》
題圖來源:海沙爾 攝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觀見工作室出品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朱珉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