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長訪歐剛結束,專機還未回國,歐盟就對華發起了新制裁,這次中方進行了對等反制。中國這份對等通知單背后,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這次王毅外長赴歐之行,可以說是一次“低姿態高誠意”的戰略出訪。他會見了包括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代理職能為“外長”)、法國總統馬克龍、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內的多位重量級人物,傳遞出中方希望穩定中歐關系、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變局的鮮明意愿。
王毅在多場會談中明確提出三點:中歐并無根本利害沖突,合作大于分歧;不應因烏克蘭問題損害中歐正常經貿關系;中國愿繼續擴大對歐開放,歡迎歐方企業來華發展。
然而,王毅專機尚未落地國內,歐盟方面便突然宣布對中國實施新的限制措施:將中企排除在歐洲的醫療器械公共采購之外。法方高官甚至公開發言表示,“不能讓中國制造涌入歐洲,否則歐洲制造業會被徹底扼殺。”
這并非突發之舉,而是有預謀的對華貿易制裁。在中方善意釋放之后,歐方不僅沒有順勢而為,反而在此節骨眼“變臉”出手,其真實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中國的回應也來得極為果斷。7月6日,商務部對等反擊,出臺針對歐盟醫療器械的新采購限制。這張通知單明確說明:中歐之間的游戲規則,今后是“你敬我一尺,我才敬你一丈”,善意不是單方面的義務。
歐盟這一步棋,其實是想繼續玩“左右逢源”的老套路:一邊對中國釋放合作信號,謀求市場;一邊示好美國,借中美博弈“謀利益”。但問題在于,中美之間的戰略環境已經變了。
這一次歐盟押錯了寶——特朗普上臺以來,針對中國的“關稅戰”不過才打了一個多月就急轉緩和。6月下旬開始,美方陸續取消了對華芯片設計軟件、乙烷出口、C919發動機等多項出口禁令,這已經說明一個事實:特朗普并不打算把中國徹底推入對抗軌道。
美國可以適時調整戰略,但歐盟似乎還停留在2018年的舊劇本里,幻想用“對華強硬”換取美國的安全保護和貿易便利。結果卻可能事與愿違:美國或許并不打算兌現承諾,反而在背后另有算盤。
事實上,歐盟目前最危險的不是“中國產能”,而是“美國產業吸血”。在拜登政府時代,美國就借俄烏沖突之機,推動歐洲能源價格上漲,將制造業逼向本土;而特朗普更是直接說得明明白白:你歐企要想不被加稅,就得來美國建廠。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卻依然執著于圍堵中國,反倒是忘了——最大的對手,或許不是中國,而是身后的“盟友”。
更何況,中美之間還有產業互補——美國需要中國制造,中國也不愿看到美方金融系統崩潰導致全球動蕩。但歐中產業重合度高,既不互補、又沒有天然的戰略安全綁定關系。一旦雙方走到“以牙還牙”的地步,受傷最深的很可能就是歐盟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本人對歐盟并無好感。從上臺伊始,他就瞧不起馮德萊恩、馬克龍、默茨這類“舊歐洲”代表人物。之前“短信門”“爸爸門”就是明證——特朗普不僅公開披露北約高官短信,還嘲諷對方稱呼他“爸爸”,毫無外交分寸。
更令人警覺的是,特朗普正在私下接觸歐洲極右翼勢力,希望扶持他們上臺取代當前的溫和自由派政府。一旦成功,歐盟的政治版圖可能在5年內發生巨大變化。
也就是說,歐盟此刻“對華強硬”來取悅特朗普,實際上只是一個“工具角色”,并沒有真正被美國當作伙伴看待。
以往中歐關系中,哪怕歐方多次挑釁,中方都盡可能維持合作氛圍,避免事態擴大。但這一次,明顯不同。中國不僅迅速反制,而且正面點名歐盟制裁措施的非理性和不對等,并將采購領域納入對等措施。這等于公開告訴歐盟:“想拿著‘合作’名義做‘遏制’的事,不行。”
中國對歐態度已發生實質變化:不再無限制講合作、講體面,而是以“對等”為前提開展交流。這種調整,標志著中國外交進入更加成熟、更加現實主義的階段。
未來中歐關系還會繼續,但不再是過去那種“你演、我配合”的表面和諧。中方釋放的信號很明確:我們歡迎合作,但前提是彼此尊重,規則公平。
如果歐盟繼續把中國當成“對手+市場”的二合一目標,那么等待他們的,就不只是采購限制,還有更多系統性的對等舉措。
中歐要走得遠,就必須從“外交幻想”回到“利益現實”。否則,一紙采購限制,或許只是第一張賬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