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zé)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趙一曼和寧兒 畫像
一封家書,滿懷深情。字句間,是一名母親對孩子的歉疚和不舍,更是一位抗日英烈對于抗擊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留下的箴言。1936年8月2日,年僅31歲的抗日英烈趙一曼在赴刑場的車上寫下這封絕筆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趙一曼的孫女陳紅再次朗讀起這封信件,仍會熱淚盈眶。
成長:“我的奶奶是抗日英雄”
陳紅幼時成長于四川宜賓老家,那里是趙一曼的故居。小時候,姨婆在陳紅的床頭掛上了一幅彩色的畫,畫中,一名身著旗袍的女士懷抱幼兒,坐于藤椅上——那就是絕筆信中的主角,趙一曼和她的兒子寧兒。
陳紅手捧父親和奶奶的合影畫像
“那時候奶奶留下的照片很少,其中一張就是她抱著我父親的。”陳紅說,因為姨婆想念妹妹,專門請人根據(jù)照片畫了這幅畫。從她記事起,這幅照片就掛在床頭。“所以我說,是照片上的奶奶看著我長大的。”
在身邊人的講述中,陳紅始終知道,自己的奶奶是一名抗日英雄。但幼時的她,卻很難將英雄跟自己聯(lián)系上。“要說奶奶,我第一反應(yīng)就是像姨婆那樣的人。”陳紅說,后來,隨著年齡增長,她通過家人的講述、自己的閱讀,慢慢走近趙一曼,奶奶的輪廓才逐漸清晰。
“奶奶的本名是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賓,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陳紅介紹,“為了革命事業(yè),她后來多次采用化名四處活動奔波。1927年9月,奶奶去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xué)學(xué)習(xí)。在莫斯科,她與爺爺陳達邦相愛結(jié)婚,懷孕后奉命回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之后,孩子出生,取名‘寧兒’。”
陳紅手捧父親和奶奶的合影畫像
那張僅存的母子合照,就拍攝于寧兒一歲多時。全身心投身革命前,趙一曼拍下這張照片寄給親人,此后母子再未能重逢。
多年以后,陳紅在一份資料中看到,當(dāng)年,在敵人所辦的報紙上稱“紅裝白馬馳騁哈東攻城略地危害治安”。《滿洲日日新聞》曾描述她為“密林中的女王”。“奶奶該是怎樣英姿勃勃的模樣呢?”陳紅心中的疑問在此后與歷史的慢慢靠近中揭開。
傳奇:犧牲之際留下絕筆信
“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被派往東北地區(qū)發(fā)動抗日斗爭。先后任滿洲總工會秘書、組織部長,中共濱江省珠河縣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qū)委書記,領(lǐng)導(dǎo)工人進行罷工運動,組織青年農(nóng)民反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斗爭。
1935年秋,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第2團政治委員,在11月間,被日偽軍圍困于一座山間。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身負重傷,養(yǎng)傷期間被日軍發(fā)現(xiàn),戰(zhàn)斗中再度負傷,昏迷被俘。日軍對她施以酷刑,用鋼針刺傷口,用燒紅的烙鐵烙皮肉,逼其招供。
為了得到口供,日軍將她送進醫(yī)院監(jiān)護治療。在醫(yī)院里,趙一曼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教育爭取看護和看守人員。1936年6月28日,在看護和看守幫助下逃出醫(yī)院。幾天后,她被追敵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殘酷的刑訊。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敵殺害,就義時年僅31歲。
革命烈士證書
在去往刑場的車上,她要來紙筆,寫下那封絕筆信。“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zé)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陳紅每次讀到這里,都會想到,當(dāng)年,奶奶為了追求她的理想和信仰,放棄了太多。將要犧牲之際,最放心不下、最牽掛的是她的孩子。“一封短短的信件,‘母親’二字就重復(fù)用了多次,她對孩子的牽掛一定很深。”
受邀參加建黨100年紀念活動時,陳紅坐在觀禮臺上,眼眶濕潤。她在心中告訴奶奶,我們現(xiàn)在過的幸福生活是你們用生命換來的,你們的追求今天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在天之靈應(yīng)該感到欣慰。
傳承:年輕人有信仰很重要
陳紅珍藏的這封信件,是由父親陳掖賢親手抄錄的。她小心地用袋子包裝,當(dāng)作珍藏的寶貝。
革命勝利后,李坤泰的親人幾經(jīng)尋找,黨組織終于確認趙一曼的真實身份。1957年,在得知抗日英雄“趙一曼”就是自己的母親后,那個乳名叫寧兒的孩子已經(jīng)28歲了。在家人的陪同下,他第一次來到東北烈士紀念館,看到那封母親留給自己的信件。
信件
信件
“父親那時候肯定特別難過,他把那封遺書手抄了下來,后來寄給了我。”陳紅回憶,父親在世時,黨和政府要給他發(fā)趙一曼的烈士撫恤金。“父親拒絕了,他一直過不了自己心中的坎。那是奶奶用鮮血換的,他沒辦法接受,奶奶在咱們心里就行了。”
父親還經(jīng)常時常教導(dǎo)他們,不要覺得自己是烈士后代,就要有什么特殊。陳紅也是這樣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去工作就得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干,對得起自己的工資。”
如今,陳紅仍常在不遺余力地向人們講述趙一曼的精神。她覺得,對于年輕人來說,信仰顯得尤其重要。“珍惜現(xiàn)在,不忘過去,希望年輕人們都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陳紅說。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楊濤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