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風暴,這輪戲碼說實話,誰都沒有想到結局能這樣反轉。
如果把時間線拉回到兩個月前,歐美日澳印這些發達國家,還在聯合各種場合,給中國的稀土管制“貼標簽”。
白宮高官、歐洲議會、東京記者會,每隔幾天就有人出來喊話,說中國在“操縱市場”,說全球制造業正被“扼住喉嚨”。但很快,他們的喉嚨被現實卡得更緊。
稀土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礦脈,如今已經成了大國關系里,最硬的一張牌。
今年6月底,在華盛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日本外相林芳正、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還有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四個人站在一起,對著一排攝像機微笑、握手、發聲明。
這是一個信號:四國在美國主導下,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號稱要在稀土領域打破中國的壟斷。
他們話說得很硬氣。美國媒體集體發稿,說美國已經等得不耐煩,要從全球任何角落發掘稀土供應,哪怕成本再高、路再遠、技術再難,也要擺脫中國。
澳大利亞外長的表態尤為直白:“我們有資源,我們要在全球市場有話語權。”印度更是上了頭,宣布要把稀土開采量翻一倍。日本則打出科技牌,說要“攻克海底稀土”。四個國家,一時間看起來真有點“鐵板一塊”的架勢。
但這場“稀土聯盟”的大合影,鏡頭外的世界沒那么樂觀。
說白了,稀土的麻煩,就在于你挖出來的那一堆礦石遠不是終點。前期投入巨大、環保標準極高、加工流程繁瑣,誰愿意做這個虧本買賣?美國本土雖然稀土儲量不低,但采礦、分離、精煉每一步都繞不開高成本和輿論風險。
這一點,澳大利亞人最有發言權。澳大利亞稀土巨頭Lynas,年年虧損都快成家常便飯。日本這兩年鼓搗“海底稀土”,每噸提取成本已經逼近4萬美元,而中國同等產品的市場價,只有1.2萬美元。印度自己喊得響,真正能形成產業鏈的技術還要靠外包。
歸根結底,這四國聯盟是典型的“合影好看,賬本難看”。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但真要拿錢下場,誰都想讓別人先投。日本企業界直接表示,除非有美澳政府補貼,否則不可能大規模介入高成本開采項目。
就在四國高調“抱團”的同時,美國國內卻出現了一個讓全世界看不懂的畫風:7月3日,美國商務部突然宣布,解除對華芯片設計軟件出口的限制。緊接著,能源部又致信多家能源巨頭,允許恢復對中國的乙烷出口。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特朗普陣營又拋出重磅消息:“將尋求緩和中美貿易緊張,期待未來幾周內實現高級別訪問。”
細心的人一對比就明白了:表面上美國把稀土話語權拉到桌面下談判,暗地里卻在頻頻向中國示好。從芯片設計軟件到乙烷出口,這些“撤限制”措施其實都是在給中國遞橄欖枝。畢竟,美國離了中國稀土,半導體、軍工、新能源,幾乎寸步難行。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兩步“后撤”,美國政壇反而一片沉默。民主黨人沒批評特朗普“對華軟弱”,共和黨鷹派也低調下來。這不是心態轉變,是現實倒逼。美國經濟這兩年靠著高科技和新能源撐著,一旦稀土供應鏈斷了,美企要大面積裁員,資本市場第一個跳腳。
貝森特的口風變軟,也在這里有了注解。7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表示,“雖然中國還沒把稀土供應量提升到4月初的水平,但相信中方會履行承諾”。這種罕見的“軟話”,和前幾個月商務部咄咄逼人的風格對比,落差特別大。
其實,連四國自己都清楚,真正能掌控全鏈條的,還是中國。 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稀土產業連出重拳:不僅對稀土集團高層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還出臺了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正式把“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寫進立法目標,明確稀土是戰略性礦產。
這意味著什么?首先,中國的稀土開發會更注重技術升級和環保,進一步卡住“深加工”這條命脈。其次,對戰略資源的出口管控將越來越常態化。幾乎等于給全世界放了個信號——“稀土供應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就連全球最大新能源電池廠商,也在最近的財報會上“捧了中國場”。比亞迪、寧德時代、特斯拉、三星SDI,全都在強調稀土和上游金屬的穩定供應是當前首要難題。
最近,印尼也上了稀土這趟快車。印尼貿易部長主動和美國接觸,說要合作開發鎳礦,拉美國入局。鎳是電動汽車電池核心材料,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產能依賴中國的投資、技術和市場。印尼的鎳礦產業,靠中國高壓酸浸工藝和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才起家。現在想靠美國“平衡中國”,說到底是想兩頭要好處。
中國這邊也沒慣著,商務部直接發出提醒,不允許任何國家“既吃中國的飯,又砸中國的鍋”。一旦發現有國家利用中國技術紅利來“轉賣”給第三方,后果自己承擔。
就在“四國聯盟”造勢最兇的時候,越南成了典型的“躺槍選手”。
7月初,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布,美越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美國對越南商品征收20%關稅,越南對美國零關稅,轉口貨物更高達40%。
表面看,這是特朗普用來堵住“中國產品借道越南”進入美國市場的后門。實質上,越南為了爭取美國市場,妥協得一塌糊涂,結果可能被中國反制。越南成為了中美博弈的“夾心餅”,既被美國薅羊毛,又被中國“警告”,兩頭不討好。
要說特朗普現在的困境,一大難題在于國內牽制實在太多。就在“四國聯盟”達成那天,美國20個州的總檢察長集體起訴特朗普,指控其“分享醫保數據”違法。加州依舊領頭“造反”,民主黨借題發揮,藍州集體抵制,這樣的內斗讓外部政策舉步維艱。
更別說稀土產業的投資、環保、勞工、分工等方方面面,只要有任何實質性動作,就會引發新一輪“地方-中央”博弈。大家都清楚,特朗普可以強硬喊話,但真正的落地,誰都沒興趣做“埋單人”。
中國對稀土管制加碼,不僅影響美西方,也連帶牽動了全球供應鏈。三星、索尼、通用電氣都在緊急調整上游采購計劃。芯片、智能汽車、風電、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業,80%的稀土深加工產品還是要靠中國。
美國這兩年想推進“國產替代”,結果Lynas擴產計劃一拖再拖,甚至出現環保部門封停礦區的尷尬。日本2024年底號稱要實現“海底稀土”商用,但到現在,技術瓶頸和高成本讓所有人都看明白:想靠自己“補鏈”,遠沒那么簡單。
更有意思的是,稀土管制帶來的影響不僅限于高科技行業,連中游的精細化工、新材料、光電產業都被波及。比如說韓國企業,去年開始轉向東南亞找“新供應商”,結果折騰一年還是要回頭采購中國貨。印尼、馬來西亞、蒙古國被美日澳一輪輪“游說”,可一問深加工、技術和設備,全指著中國人上門。
這正是中國今年“戰略轉型”的成果。從資源型國家變成技術和標準的“守門人”,下游產業想繞過中國門檻,得付出難以想象的成本和時間。
現在,全球都清楚了一點:哪怕美國帶頭搞“稀土聯盟”,只要中國不松口,他們誰都沒法真正“去中國化”。特朗普想要兩頭下注,越南和印尼想著搭便車,日本澳大利亞說得再漂亮,最后還是得掏錢、掏技術、掏市場。
美國政壇在找臺階下,歐洲和東盟在尋找平衡點,日韓澳印在小心翼翼試探底線。每一步棋,都是算計與博弈。
而中國,早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只賣資源”的供應國。有底氣才有分量,有技術才有主動權。
未來的路還長,稀土這根脈絡,只會越來越重要。等到哪天全球科技巨頭不再把“穩定供應”當成頭等大事,那才是真正的變化。而這一天,顯然還遠著呢。
參考文獻
《2025全球稀土產業發展報告》,中國稀土學會,2025年6月版
“美澳日印宣布四方稀土聯盟”,路透社,2025年7月3日
“美國商務部取消部分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路透社,2025年7月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