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陷入這樣的矛盾?在798拍照打卡卻不懂藝術的真諦,給孩子報滿補習班卻對實際效果缺乏深入了解,也有人看到海外購房熱,一股腦也加入購買,卻根本不了解當地風土人情…
當打卡取代體驗,當消費淹沒意義。我們正把生活過成一場「符號展演」:追求可曬的成果、可量化的標簽、即時滿足的認可,卻與藝術、教育、生活的本質漸行漸遠。
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曾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消費不僅僅是購買物品或服務,更多的是消費物品所代表的符號和意義,即所謂的“符號消費”理論,人們希望通過“消費”來構建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事實上,在現代消費主義和社交媒體驅動的社會中,這種行為模式背后恰恰反映了人們對符號價值的重視超過物品本身的實質價值、以及對短期回報的追求超過了長期個人成長。我們為何會陷入“符號消費”的怪圈?
PART 1 當社會進入景觀化
當今社會的景觀化傾向在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不僅沒有減弱的趨勢,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隨著商業化的深入,中國社會的景觀化也變得越來越直觀,也就是越來越肉眼可見。比如鋪天蓋地的商業宣傳,以影像形式廣泛傳播,而它們正是割裂表象與本質的手段。
表面上看大眾似乎獲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實上卻是反映事物本質的信息無法傳達給受眾。景觀完全是個幌子,它處心積慮地揣摩著人們的心思,獲得人們的認同,誘騙并奴役著大眾。
事實上,無論是集中的景觀(Concentrated Spectacle)、彌散的景觀(Diffuse Spectacle),還是綜合的景觀(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會手段。
在《景觀社會》一書中,作者德波強調批評,他認為“世界已經被拍攝”,與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會相比,這是一種役人于無形的更加異化的社會。之所以說奴役,是因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無意探究本質的人在今天顯然要比以往要多。
在這一意義上,本書秉承了先鋒派藝術理論遺產,又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血脈相聯。
薦書:《景觀社會》
作者: (法)德波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譯者: 王昭風
PART 2 當工作被網絡所侵襲
隨時隨地收發電子郵件、一個接一個地參加大小會議、在即時通訊軟件的尖叫中手忙腳亂、在繁雜的多線程工作中不斷地切換注意力……你看起來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轉化為生產能力嗎?
本書作者、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尖銳地道破了信息經濟時代的驚人真相——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此類浮淺事務上,而這些工作不僅產出的價值有限,還會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創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義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專注的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而正因為當前社會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與經濟成功的關系也變得日漸緊密起來。
本書的所有討論也圍繞 “深度工作”而展開,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客觀地分析了在新經濟形勢下實現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系統地傳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如將深度工作納入日常工作進程、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遠離社交網絡等。
作者還強調,深度工作不是一項過時的技能,而是將人們從技術壟斷導致的精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藥。在當前這個以網絡為中心的浮淺信息時代,倡導深度工作無異于呼喚一種匠人精神的回歸。
薦書:《深度工作》
作者: [美] 卡爾·紐波特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標題: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原作名: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PART 3 當技術改變思想
技術,是一個異常美麗的主題,它不動聲色地為人類創造了財富,成就了經濟的繁榮,改變了人類存在的方式。盡管技術如此重要,卻少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深入思考技術。
我們了解技術的原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我們深思技術的意義,追問技術到底能否決定人類的歷史,但是關于“技術”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并沒有達成共識。
《技術的本質》一書作者布萊恩·阿瑟提出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觀點:技術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進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邏輯,甚至技術自身正在變為“生物”。技術在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過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極大發展。
本書構建了關于技術的理論體系,闡明了技術的本質及其進化機制,是技術思想領域的開創性作品,幫助我們重新看待科學、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薦書:《技術的本質》
作者: 布萊恩·阿瑟
出版社: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副標題: 技術是什么,它是如何進化的
原作名: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譯者: 曹東溟 / 王健
PART 4 學會駕馭自我思考
50 年前,人們以為我們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但事實上,我們的行為常常受到許多無法看見的因素所影響。我們雖然身處生活這場游戲之中,但對游戲的機制卻不理解,偏見常常導致我們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的感知和記憶并不可靠,對于自己心理狀態的感知和記憶尤其不可靠。
關于人類自身還有許多未知之謎,對于自己,我們了解得其實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認識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點。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終極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了使讀者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出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么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薦書:《思考,快與慢》
作者: [美國] 丹尼爾·卡尼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譯者: 李愛民 / 何夢瑩 / 胡曉姣
PART 5 學會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并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戲、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心理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本書系統闡述了心流理論,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從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工作、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闡述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對心理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心流》是理解積極心理學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理論素材;對大眾讀者來說,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動指南。
薦書:《心流》
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先見
副標題: 最優體驗心理學
原作名: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譯者: 張定綺
當我們用補習班次數證明教育成果,
用房產數量丈量經濟的成功,
用淺層打卡點位標記所謂的消費品味,
當人生淪為可展示的一扇櫥窗,
生活已然變成了一場頻繁的自我物化。
唯有擁抱成長價值,
越來越多人才能實質參與,深度在場,
符號消費的幻象也最終將走向“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