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法國球星布姆松談論了莫德里奇的轉會情況,雖說魔笛加盟米蘭的消息很多,但是這位克羅地亞球星明確表明了:“我不想以任何形式對陣皇馬。”要知道紅黑軍團的根基還是強隊,在歐戰賽事當中,這家俱樂部迎戰皇馬的概率存在,所以莫德里奇直接去邊緣聯賽的概率也不低。布姆松表示:莫德里奇要避開“消耗型隊伍”,雖說魔笛已經四十歲了,但是他的身體素質下滑不明顯,而且他的踢法不依靠身體。這種類型的中場大師依靠意識和經驗,這兩項東西還會隨著年齡增長更強,所以莫德里奇離開主流聯賽非常可惜,不少五大聯賽的俱樂部正在爭取這位克羅地亞老將。
在布姆松看來,莫德里奇不管怎樣都是高齡球員了,老將肯定需要避開“消耗型隊伍”,此類球隊正好撞上了魔笛的弱項。再者,無論哪個年代的中場大師,都不怎么適合“消耗型隊伍”的提法。在03~06年間的皇家馬德里,伯納烏迎來了群星云集的時代,但是為何齊達內、大羅等人沒有在那個階段率隊拿到大耳朵杯?因為當時銀河戰艦采取了消耗型突發,導致了齊祖與菲戈、貝克漢姆這些中場大師,也無法發揮出真才實學,如今莫德里奇就要避開這種踢法的隊伍。布姆松看好大巴黎登頂世俱杯,創造本賽季“五冠王”的榮耀。他認為多納魯馬的狀態才是球隊的保障——多納魯馬依舊被低估。
巴黎圣日耳曼拿到大耳朵杯之后,登貝萊成為當仁不讓的金球獎頭號候選人,葡萄牙隊拿到歐國聯冠軍之后,維蒂尼亞進入金球獎前三名的呼聲也出現了。然而布姆松認為,多納魯馬的功勞有意無意被忽略、被低估了,可能是大家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叛徒”的時候——這位意大利門將依舊被低估。原本門將就是一個背鍋的位置,哪怕有時候是自家后衛犯錯,大家都會把丟球的責任算在守門員的頭上。再者,多納魯馬本身也比較招黑,這是在大巴黎奪冠之后,多納魯馬依舊被低估的原因。真正懂球的人會明白,多納魯馬的價值遠不止于那些被放大的失誤。他的反應速度、門線技術和指揮防線的大局觀,早已躋身世界頂級門將之列。
在巴黎圣日耳曼的歐冠關鍵戰中,他多次用不可思議的撲救力挽狂瀾——比如對陣拜仁時單掌托出薩內的必進球,或是半決賽面對曼城連續封堵哈蘭德的近距離爆射。這些瞬間往往被"豪門光環"掩蓋:人們更愿意討論姆巴佩的沖刺或是梅西的妙傳,卻選擇性遺忘門將才是最后一道防魂。更值得玩味的是多納魯馬在意大利國家隊的表現。2023年歐國聯半決賽,他面對西班牙隊狂轟21腳射門仍能力保球門不失,點球大戰更是撲出兩記點球。這種大場面下的穩定性,恰恰是頂級門將與普通門將的分水嶺。正如布馮曾說:"門將的巔峰期在28歲之后",25歲的多納魯馬還有足夠時間進化。或許當某天他捧起金球獎時,人們才會后知后覺地承認:這個總被輿論風暴裹挾的年輕人,早已在門線前筑起了屬于他的時代豐碑。
關于莫德里奇需要避開“消耗型隊伍”的建議,布姆松的分析點出了現代足球中一個關鍵問題:戰術體系與球員特質的適配性。莫德里奇這類"大腦型"球員的價值,往往在強調控球節奏與空間調度的體系中才能最大化。回顧他在熱刺時期的轉型就能發現,當老雷德克納普將他從前腰后撤為組織型后腰后,其長傳調度與攻防轉換的能力才真正被激活。這種"節拍器"式的踢法,本質上需要球隊構建以他為核心的傳跑體系。筆者(老同事說事)認為,當今足壇仍有不少適合魔笛的戰術土壤。意甲的AC米蘭正在尋找本納賽爾的替代者,皮奧利的4-2-3-1體系強調中場控制,恰爾汗奧盧離隊后始終缺乏穩定的出球點。德甲勒沃庫森的阿隆索更是深諳"中場大腦"的使用之道,其構建的三中衛體系需要克羅斯式的橫向調度者。
甚至英超的布萊頓,德澤爾比的傳控哲學與莫德里奇的比賽閱讀能力堪稱天作之合。這些球隊的共同點在于:都堅持"以控代守"的哲學,通過減少無謂折返跑保護核心球員。值得玩味的是,布姆松特意提到03-06年的皇馬。那個時期的"帕文政策"暴露出消耗型踢法的致命傷——當馬克萊萊這樣的屏障離開后,齊達內不得不頻繁回撤三十米區域接應,其藝術家的創造力在反復的防守消耗中消磨殆盡。這恰似當下某些英超中游球隊的困境:他們要求中場球員既要完成場均12公里的跑動,又要保持90%的傳球成功率,這種反足球規律的要求,正是莫德里奇們需要警惕的"戰術陷阱"。或許正如安切洛蒂所說:"對待大師級中場,你要做的只是給他劃出安全的創作區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