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5年7月6日,中國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一項醫療設備采購新規,時間點選得剛好,就在歐盟領導人準備訪華的前幾天,這不是巧合,是歐盟先動的手,我國在進行對等反制。
6月20日,歐盟委員會突然宣布,在公共醫療設備采購中設立新門檻,金額超過500萬歐元的項目,不準中國企業參與。
就算能參與,中標方所用的中國原材料比例也不能超過一半,這套規則聽上去冠冕堂皇,說是“為了公平競爭”,但細看就知道,這不是公平,是打壓。
中方對歐的自然反制
歐盟還第一次用了那部《國際采購工具條例》(IPI),理由是中國87%的醫療設備采購項目里,外資企業進不去,可這個說法,早在幾個月前就被中方反駁過。
這一次,中國的反制措施和歐盟的設限幾乎一模一樣,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項目,歐盟企業不準參與。
而且不只是限制企業,供應鏈也是,如果中標企業從歐盟采購設備,比例不能超過合同的一半,不過,在中國本地落地的歐資企業不受影響。
這點特別關鍵,中方明確表態,我們不是反歐盟,是反歧視。
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原本是個象征合作、對話和新起點的年份,7月中旬,歐盟領導人就要訪華了。
在這種時候,歐盟來這招,中方的反應,自然是有深意的。王毅在7月2日的中歐戰略對話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中歐之間沒有根本性的矛盾,應該做伙伴。”可歐方剛剛說完要談合作,轉頭就甩出一套限制中國的采購規則。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中方顯然已經受夠了,所以,這張“對等罰單”,其實就是在告訴歐盟,我們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一次,中方的反制依舊精準,不是全面封殺,也不是簡單對撞,而是分門別類,有的放矢。在華歐資企業繼續可以參與中國市場,這就給歐盟內部留了個口子。
誰是真正和中國有合作基礎的,誰又是想借保護主義撈政治資本的,這一下全看得出來。
歐盟內部聲音不一
法國電力公司、空客、施耐德這些在中國市場根基很深的企業,現在的處境就很微妙,它們肯定不想被排除在中國的采購大門之外。
但歐盟的設限措施,等于斷了它們的后路,中方的對等反制,等于是在逼歐盟內部自己去掂量清楚,到底是要全盤跟著保護主義走,還是要為自己真正的利益發聲。
歐盟內部其實早已聲音不同,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反對“脫鉤”,說中歐合作才是王道。但法國財政部長卻高調支持加大對華貿易限制。
中方的反制措施,就是在提醒歐盟,你們得先把自己的態度理清楚。別一邊說要合作,一邊又揮刀砍人。
過去幾年,歐盟在綠色技術、數字安全、能源基礎設施上都在收緊對華政策。說是“去風險”,但很多時候,“去風險”只是個借口,真正的意圖是重新設定規則、掌握主動權。
就像這次的醫療采購限制,名義上是為了“公平市場”,但實際上就是一紙針對性的貿易壁壘。
歐盟“既要又要”
2022年,中歐貿易額達到8473億美元,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對中國的投資存量超過1000億美元,可即便如此,歐盟還是不斷出臺限制政策,這不是經濟問題,這是政治問題。
所以,中方這次出手,不只是保護市場,更是在捍衛利益。對等,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你可以設限,但得做好別人也給你設限的準備。
中方的反制,正是用歐盟的邏輯來回應歐盟的行為。
“你說我們歧視?那我們就按照你的邏輯,也來一套對你們的‘公平對待’。”
中方選擇的時機非常講究,歐盟領導人訪華在即,中方提前出手,就是要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你要談合作,那就把這個問題先說清楚。
合作應該是雙向的,是你來我往、互利共贏的,但如果一方開始搞雙重標準,那另一方也不會永遠忍讓。
未來怎么走,關鍵看歐盟能不能拿出點真正的誠意,而不是繼續玩“既要又要”的把戲。在這個50周年的重要節點上,中歐的選擇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信息來源:
歐盟限制中企參與超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械招標,外交部回應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5-06-20 15:33
商務部: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第一財經 2025-07-06 16:3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