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柳白】特朗普政府磨刀霍霍的關稅政策,攪亂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而面對中方持續釋放的善意與合作信號,歐盟卻故作“矯情”,無法擺脫對美幻想,甚至對華采取限制措施。
“歐盟發現自己陷入了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困境。”美國《紐約時報》在7月6日發表的文章中指出,一方面,歐盟試圖與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協議框架,以避免被征收高額關稅;另一方面,歐盟不滿中國在俄烏等問題上的政策,最近還以“不公平競爭”為由限制采購中國設備,可面對全球貿易局勢動蕩,又不得不與中國這個全球制造業強國保持相對穩定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針對中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往往很快遭致中方精準反擊:對歐盟豬肉、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對歐盟部分乳制品發起發補貼調查……7月6日,中方又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對等限制措施。
有美國學者一語道破,實際上歐洲并沒有“中國牌”可打。由于中歐經濟相互高度依賴,歐盟對中國的施壓空間相當有限,中方的反擊讓其認清了這一現實。
“歐盟一邊對華不滿,另一邊遭美加稅”
這篇文章寫道,歐盟一開始就是為了促進跨境商業而誕生的,一直是自由貿易的堅定捍衛者。可隨著美國為縮小貿易逆差、增加財政收入并推動本土制造業而擾亂全球貿易體系,歐盟正變得愈發孤立。
7月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出席記者會。 視覺中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主動出擊,暗示歐盟可能與一個由11個國家組成的貿易集團建立新合作關系,該集團包括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亞,但不包括美國或中國。
其他歐盟官員們數月來卻一直處于被動防御的狀態。這是因為,盡管歐盟對美國和中國的政策存在異議,但它同時也受到這兩個國家的沖擊,并在兩者之間左右為難。
中國這邊,歐盟領導人計劃7月下旬在北京舉行峰會,相關安排一直在變動中。中國外長近期訪問歐洲,為雙方峰會做前期準備,歐盟官員則強調雙方仍存在諸多痛點,包括“貿易不平衡”問題。
文章稱,這種分歧在剛過去的周末進一步顯現。歐盟近期根據《國際采購工具》(IPI)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械公共采購,持續在公共采購領域對中國企業設置壁壘,理由又是所謂“不公平對待”,需要“公平競爭”。
作為回應,中方于7月6日發布通知,決定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商務部發言人對此強調,歐方不顧中國釋放的善意和誠意,采取限制措施,構筑新的保護主義壁壘,中方不得不采取對等限制措施。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此外,歐洲對華出口正在下降,而中國商品對歐出口卻在激增,這促使歐盟決策者收緊中國商品的進口限制。歐洲領導人還抱怨,中國的補貼政策令歐洲企業難以競爭。
不僅是貿易,歐盟官員還在俄烏問題上指責中國“支持”俄羅斯,采購俄能源等產品,削弱了歐洲對俄制裁的效力。
7月6日,特朗普準備登上“海軍陸戰隊一號”前往白宮 視覺中國
美國那邊,無論與特朗普政府的貿易談判結果如何,預計歐盟對美國的出口關稅都將高于今年年初的水平。美國官員一再表示,10%的全面關稅是沒有商量余地的。
為了達成協議,歐盟官員們可能還不得不做出讓步,其中可能包括承諾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
中方反擊,“讓歐洲認清現實”
文章指出,歐盟與中國仍在進行微妙的周旋,畢竟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系十分廣泛。許多歐洲國家在工業材料方面仍嚴重依賴中國。歐洲對中國的出口也依然可觀,尤其是德國,長期以來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貿易關系。
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歐盟的目標不是與中國“脫鉤”。“關鍵是以更平等的姿態開展互動,在處理問題時采取更具交易性的方式。”
“歐洲并沒有‘中國牌’可打。”美國外交關系協會歐洲事務研究員莉安娜·菲克斯(Liana Fix)說。
盡管歐盟與美國一樣,也指責中國從事了所謂“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但由于中歐經濟高度互依,歐盟對中國的施壓空間有限。
《紐約時報》注意到,中國最近就給歐盟上了一課,讓其認清了這一現實。
2025中國(上海)國際繞線機、線圈、磁性材料、絕緣材料及電機制造展。 視覺中國
為了回應美國關稅,中國加強了對稀土磁體的出口管制,這類磁鐵對制造汽車、無人機、工廠機器人和導彈等各種產品都至關重要。由于中國在稀土生產中占主導地位,此類限制可對其他國家造成嚴重影響。
起初,歐洲決策者還希望中國的出口管制主要沖擊美國企業,結果歐洲企業也遭遇了中方審批時間的延遲。
文章推測,這種延遲不僅由于申請積壓,也與歐中長期存在的貿易爭端相關。
近年來,歐洲汽車制造商發覺自己遠遠落后于中國競爭對手,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太陽能板等技術的發展方面。
因此,歐盟官員正向中國公司施壓,要求中國企業在進入歐洲市場時進行技術轉讓。不僅如此,歐盟還加入美國的行列,限制向中國出口用于制造最先進芯片的設備。
種種行徑引發中方不滿。中方呼吁,作為恢復稀土供應討論的一部分,歐洲應取消對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的限制。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上月表示,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向歐方進一步澄清了中國出口管制政策,強調對稀土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中方高度重視歐方關切,愿對符合條件的申請建立綠色通道,加快審批,并指示工作層就此保持及時溝通。王文濤部長提出,希望歐方相向而行,采取有效措施,便利、保障和促進高技術產品對華合規貿易。
外界預測,在本月將舉行的中歐北京峰會上,歐盟官員可能會繼續向中方施壓,要求獲得更穩定的稀土供應渠道。
實際上,中方實施稀土管制不過依據國際通行做法。路透社早前援引CLEPA的市場事務主管尼爾斯·波爾(Nils Poel)的話證實,中方許可證發放速度正在“加快”,已從25%提升至60%,目前仍有數百份許可待批。
但哪怕審批提速,一些西方國家仍“得寸進尺”,哀號所謂“稀土荒”,持續炒作所謂“稀土武器化”,發難中方建立的稀土出口許可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6月29日披露,有在塞設廠的歐洲車企求助塞爾維亞政府,希望塞爾維亞借助與中國的密切關系,就稀土供應一事展開協調,而中方承諾將支持“加快”審批進程。
武契奇強調,中方告訴他,任何出口限制都不是“針對塞爾維亞這樣的友好國家”。
顯然,歐盟需要真正認識到,對于中歐貿易糾紛,中方一直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希望以務實的方式達成合作。
7月4日,中方公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裁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
有個細節尤其引發外界關注,是中方接受了34家歐洲企業提出的價格承諾,對符合承諾條件的相關進口產品不征收反傾銷稅。這34家企業對華出口的白蘭地,占了歐盟對華出口白蘭地的絕大部分份額。
此類價格承諾模式也曾應用于中歐光伏貿易,乃至電動汽車關稅談判。今年4月,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會談時,雙方同意重啟電動汽車“最低價格承諾”談判。
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布魯塞爾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
王毅表示,中國不是美國,不應用美國走過的道路鏡像中國。中歐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為對手,不能由于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當前歐洲面臨各種挑戰,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希望歐方真正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更加積極務實對華政策。
王毅稱,面對國際局勢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中歐作為兩大力量和兩大經濟體,應加強交往、深化了解、增進互信、推進合作,共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為世界提供稀缺的確定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