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中國,剛建國沒幾年,百廢待興。抗美援朝戰爭打了三年,雖然勝利了,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尤其是武器裝備和技術水平跟美帝比還有差距。
毛主席和中央領導都看在眼里,覺得光靠步槍大炮不行,得搞現代化國防,得有自己的技術人才。當時蘇聯是大哥,愿意幫忙,中國就想借這個機會建一所頂尖的軍事技術學校,培養能設計飛機、大炮、軍艦的人才。
哈爾濱被選為校址,不是隨便點的。東北是工業老基地,離蘇聯近,方便合作。1952年,中央軍委決定在這兒建一所軍事工程學院,名字就叫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目標是打造中國的“軍事技術搖籃”。這事定下來后,籌備工作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陳賡是誰?說起來,這位可是個傳奇人物。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鄉,13歲參加湘軍,20歲加入共產黨,后來考進黃埔軍校第一期,算是毛主席的“早期戰友”。他打仗厲害,參加過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功赫赫。抗美援朝時,他還當過志愿軍副司令員,帶兵打得有聲有色。
1952年6月,毛主席把他從朝鮮戰場召回來,給了他一個新任務:建哈軍工,當院長兼政委。為什么選他?一是他軍事經驗豐富,從基層到指揮都干過,知道軍隊需要啥樣的人才;二是他有魄力,能把這事兒干成;三是他在部隊威信高,能鎮得住場子。那時候陳賡身體不太好,腿腳有傷,但他沒推辭,立馬投入工作。
他到哈爾濱后,先抓規劃。學院得有個模樣,教學樓、實驗室、宿舍都得建起來。他還跑去跟蘇聯專家對接,借他們的經驗和技術。陳賡不是光坐辦公室發號施令的人,他經常下去看進度,找問題。那時候經費緊,老師少,他得四處協調,確保9月1日能按時開學。他心里清楚,這學院不是普通的學校,是國家安全的命脈。
開學前,陳賡覺得學院得有個精神支柱,就想到請毛主席寫個訓詞。他知道毛主席的話有分量,能激勵師生,也能給學院定個方向。于是,他專程去北京找毛主席提這個要求。
毛澤東在1953年已經是新中國的核心領導人。他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從革命到建國,一路走來,眼光看得遠。抗美援朝讓他意識到,現代戰爭靠的是科技,槍桿子得跟技術掛鉤。1952年,他提出建軍事工程學院的想法,中央軍委很快就通過了。
毛主席對哈軍工很上心。他親自選陳賡當院長,因為他信得過陳賡的能力。他還經常過問籌建情況,聽說有困難,就讓軍委想辦法解決。陳賡7月去北京匯報時,毛主席聽得很認真,對學院的進展挺滿意。
陳賡提出要個訓詞時,毛主席沒猶豫,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不過他自己沒立刻動筆,而是說:“交給蕭向榮起個草。”為什么不自己寫?他那時候日理萬機,全國的事都得管,寫訓詞這種具體活,他習慣交給信得過的人先打底稿,然后他再改。
毛主席還順手給學院的學報定了名,叫《工學》,簡單明了,突出工程技術。他對哈軍工的期望很明確:培養實用人才,為國防出力。這也看出他對這所學校的定位——不是空談理論,而是要實打實解決問題。
蕭向榮可能沒陳賡、毛主席那么出名,但在黨內軍內也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他1910年出生在廣東梅縣,家里窮,小時候靠打掃學校才有機會讀書。后來考進中學,接觸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共青團,第二年轉正成共產主義者。
他參加過東江根據地建設,長征時當過紅軍政治部秘書長,寫過《長征曲》鼓舞士氣。抗戰時,他在八路軍115師干宣傳,解放戰爭后又升到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
蕭向榮最大的特點是文筆好,腦子活。他寫的東西簡潔有力,能把復雜的事講明白。毛主席很欣賞他,經常讓他起草重要文件。1953年時,他正好在中央軍委辦公廳,離毛主席近,辦事也牢靠。
毛主席把訓詞任務交給蕭向榮后,他沒含糊,立刻著手準備。他翻了學院的資料,琢磨毛主席的想法,很快就寫出初稿。訓詞不長,但重點突出,提到要團結奮斗、尊重蘇聯顧問、為國防事業努力。蕭向榮知道這東西不是給自己看的,得讓師生有共鳴,也得符合毛主席的戰略眼光。
初稿送上去后,毛主席改了幾處,加了點對蘇聯幫助的感謝詞,又強調了團結和責任感。8月26日,訓詞定稿,毛主席簽了字。這份訓詞后來在9月1日的開學典禮上宣讀,成了哈軍工的“精神指南”。
1953年9月1日,哈軍工正式開學。學院一開始就設了五個系:空軍、炮兵、海軍、裝甲兵、工兵,后來又加了防化系。陳賡當院長,帶著師生埋頭苦干。蘇聯專家也幫了不少忙,提供教材和技術支持。
頭幾年,學院發展很快。到1958年,第一批636名學員畢業,直接投身國防建設。導彈技術、海軍工程這些領域,都有哈軍工畢業生的身影。可以說,這所學校真成了中國軍事科技的“孵化器”。
陳賡在哈軍工干到1961年,因病去世,58歲。他把后半輩子都獻給了學院。毛主席一直關注國防教育,直到1976年去世,享年82歲。蕭向榮后來升到中將軍銜,1958年還回廣東參與過水庫建設,1976年去世,66歲。
哈軍工的成立和那份訓詞,承載了新中國對國防科技的希望。陳賡、毛主席、蕭向榮用各自的方式,為這所學校、為國家安全打下了基礎。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教育和國防從來都分不開,想強大,就得靠實實在在的人才和技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