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去世,這件事對整個中國來說是個巨大的震動。當時的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得扛起處理后事的大旗。
原計劃是按照毛主席生前的意愿,把遺體火化,可華國鋒在關鍵時候問了一句:“咱們的技術能不能永遠防腐?”就這一句話,改變了原來的安排,也促成了毛主席遺體永久保存的決定,還在天安門廣場建起了毛主席紀念堂。
華國鋒:從普通人到國家領導人
1921年2月16日華國鋒生在山西交城縣,原名叫蘇鑄,家里是做制革的。他小時候趕上國家亂糟糟的,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17歲的他就投身抗日。
他加入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游擊隊,還給自己取了個化名叫“華國鋒”,意思是“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1938年他入了共產黨,從此開始了70年的革命路。
抗日戰爭那會兒,他干得挺賣力,在交城縣跑煤礦、聯系農民,搞宣傳、組織隊伍,還帶武工隊打鬼子,建抗日政權。解放戰爭時,他當過交城縣委書記、陽曲縣委書記,參加過不少戰役,還搞土地改革,動員老百姓支持前線,幫著解放山西的城市。
1949年他跟著解放軍南下,到湖南湘陰當縣委書記,后來1952年調到湘潭,干地委副書記兼縣委書記。湘潭是毛主席老家,他在這兒干了好多年,搞農業合作化,跟毛主席關系處得不錯,也因為這層關系,后來毛主席挺看好他。
到了1969年,華國鋒在中共九大上進了中央委員會,1970年當了湖南省委第一書記,還兼了廣州軍區政委。1971年他進了中央,管農業和財貿,1972年接了公安部部長,1973年當上政治局委員,1975年升到國務院常務副總理。
1976年初周總理去世后,毛主席指定他當國務院代總理,4月又正式任命他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總理,還親筆寫了“你辦事,我放心”,這信任度不是一般的高。毛主席去世時,他已經是黨內一把手了。
華國鋒這人吧,干活踏實,性格穩重,對毛主席特別忠誠。他從基層一步步干上來,經歷過戰爭、土改、建國后的建設,算是苦出身的實干家。后來他主持中央工作,處理過唐山大地震這種大事,決策挺果斷。
毛主席去世后,遺體咋處理成了大問題
1976年9月9日凌晨0時10分,毛主席在北京去世,全國上下都懵了。華國鋒當時正在人民大會堂見外賓,得到消息后立馬趕到中南海。
政治局當天晚上就開了緊急會,商量后事。這事兒不簡單,因為毛主席不是普通人,他的去世對國家、對老百姓都有大影響,怎么處理遺體得慎重。
會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按毛主席生前的想法,他一直提倡火葬,覺得人死了就該簡單處理,不占地方;另一種覺得毛主席是新中國的大功臣,遺體保存下來能讓后人瞻仰,激勵大家接著干革命。
華國鋒聽完兩邊意見,覺得火化雖然尊重毛主席意愿,但他的歷史地位太特殊,保存遺體更有意義。于是他問了醫務人員一句:“咱們的技術能不能永遠防腐?”這話一出,基本定下了基調。
醫生們當時有點懵,畢竟永久防腐不是小事。有人回答說技術上很復雜,但可以試試,參考國外經驗。華國鋒一聽,拍板說:“那就保存,技術上要萬無一失。”
會議最后決定,先把遺體保護15天讓群眾瞻仰,同時啟動長期保存的準備。這時候,華國鋒跟毛主席的深厚關系起了作用,他對毛主席的感情和對革命的信念,讓他覺得這么做是對的。
防腐技術細節揭秘
具體干活的任務落到了醫科院的徐靜身上。她是基礎醫學組黨支部書記,留過學,有經驗。9月9日晚上,她被緊急叫到中南海,開始琢磨方案。
她提了三點:找專家商量、親自檢查遺體、準備設備和藥劑。之后她帶著團隊連夜研究,參考了馬王堆漢墓女尸的防腐方法,又結合現代醫學,決定用福爾馬林灌注法。
9月10日,防腐工作正式啟動。先注入2升福爾馬林防腐化,再用20升深度處理。9月11日,遺體被送到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給群眾瞻仰,溫度得控制在15℃以下,還得防燈光和人群的熱量影響。
9月17日,遺體轉到地下設施,代號“519工程”,接著取內臟、填棉花、用氦氣保護頭部和手部,其他部分泡在液體里。這活兒干了快一年,團隊沒日沒夜地盯著,確保遺體狀態穩定。
福爾馬林這玩意兒能固定蛋白質,防止腐爛,但得控制濃度、劑量,還得考慮長期效果。國外像蘇聯保存列寧遺體時也用過類似方法,咱們這邊是邊學邊干,硬是把這事兒搞成了。
紀念堂從選址到竣工
遺體保存定了,接下來就是建個地方放。1976年9月14日,國家計委找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八省市的建筑師,在前門飯店開會討論紀念堂的事兒。
選址最后定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南邊,設計是個正方形建筑,占地5.72公頃,高33.6米,周圍44根花崗巖柱,基座是棗紅色,屋頂用金色琉璃瓦。華國鋒還親自寫了“毛主席紀念堂”六個字,掛在正門上。
11月24日工程開工,工人和建筑師忙得熱火朝天。水晶棺是重頭戲,北京玻璃總廠反復試,最后造出個能抗八級地震的透明棺體,還裝了恒溫設備。
1977年5月24日主體完工,8月20日遺體從“519工程”運到紀念堂,裝進水晶棺。保護方案挺講究,瞻仰時頭部和手部在氣態環境,平時泡液體,每年12月26日補液。9月9日紀念堂開放,華國鋒參加了儀式。
這工程不光是蓋房子,更是政治任務。選址在天安門廣場正中,設計上也突出莊嚴和象征意義,棗紅色代表革命,金色瓦寓意輝煌,整個布局跟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連成一線,很有氣勢。
華國鋒后來的日子
毛主席去世后,華國鋒還干了不少大事。1976年10月6日,他跟葉劍英、汪東興一起處理了那幫人,結束了特殊時期亂局,穩住了國家。他接著管經濟,抓農業和工業恢復。
不過政治這東西變化快,鄧公后來上來了,華國鋒的影響慢慢小了。1981年6月,他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了中共中央主席和軍委主席的職務,之后就淡出視線了。
晚年他過得低調,偶爾參加點紀念活動,一直挺尊敬毛主席。2008年8月20日,他在北病逝,享年87歲。官方說他是個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算是對他一輩子貢獻的肯定。
毛主席遺體保存和紀念堂的建成,不光是華國鋒個人的決定,也是那時候國家對毛主席感情的體現。他去世時,中國剛走過特殊時期,經濟困難,老百姓需要個精神支柱。保存遺體、建紀念堂,就是要把毛主席的形象立起來,讓大家記得革命的根。
現在每年好多人都去紀念堂瞻仰,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是歷史課本活了,對老一輩是回憶。這地方不只是個建筑,更是段歷史的見證。華國鋒問的那句“能不能永遠防腐”,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想讓毛主席的精神留下來,激勵后人接著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