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焦作日報
2025年7月7日《焦作日報》A01版
激活創新“第一動力”
——我市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一線觀察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發出“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鍛造發展新引擎”的號召并作出部署,全市各級各部門、各生產企業積極響應,持之以恒強化創新引領,多措并舉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在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上實現了攻堅突破。
7月2日,無人機視野下的中原內配集團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推動實現能源高效利用和供需平衡。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蕾 攝
創新主體創新平臺
建設取得新成效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助推器。
我市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建立健全完善“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制訂《焦作市科創型種子企業賦能提升行動方案》,為科創型種子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五項精準賦能。2024年,我市新增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總數居全省第五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1家,總數達522家。今年擬新增入庫科創型種子企業12家;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庫,入庫有發展潛力的企業20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梳理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0余家,擬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50余家。積極落實科技惠企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推動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達81.2%,研發機構覆蓋率達25.2%,居全省第五位。
科技創新平臺是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務的重要載體。市政府與河南理工大學建立市校會商機制,舉行市校會商工作會議,研究河南理工大學固廢低碳資源化開發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低空無人系統精密導航控制與航測智能解譯技術研發與應用產業化項目,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深層次推進市校融合,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協同發展。
2024年,焦作明仁藥業創建省功能食品中試基地,省中試基地總數達5家,全省第三;新增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眾創空間各1家,新增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累計分別達9家、14家、297家,均居全省第五位。現有省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各9家,全省第五。依托多氟多、龍佰集團建設省創新聯合體,實現零的突破。
今年以來,我市還推薦了溫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創建河南省“四大懷藥”種質保護創新和大健康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支持中原內配優化重組河南省先進內燃動力摩擦副與潤滑重點實驗室;組織中原內配、大咖國際、科瑞森、標新電源等申報省創新聯合體建設需求,平原光電、皎澤電子等申報省中試基地建設需求。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深度融合發展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讓更多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的‘金娃娃’,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是融合的目標目的。”市科技局局長胡新江說。
去年,市政府、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共同打造集醫、教、研、產、資于一體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平臺的專業園區,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行“會市合作”科技賦能專項行動暨2024中國(焦作)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河南省科協與市政府簽訂了《加快創新驅動示范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化工學會與市科協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建立中國化工學會焦作服務站。
今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河南贏眾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先進陰極保護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武陟;河南省基礎設施防腐防控重點實驗室電化學防護成果轉化基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土木工程與海洋工程耐久性創新研究院研發基地同時在武陟縣揭牌;新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劉炯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徐政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沈政出席,為我市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一系列“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務實舉措,有效促進了我市企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扎根焦作的一家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老牌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學依托材料學科和機械學科專業優勢,主動對接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需求,深化與本地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初步構建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
在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方面,河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與龍佰集團、多氟多、焦煤集團、新開源等共建“新材料產業學院”和“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學院”,共同制訂培養方案、開發課程、編寫教材,將企業真實項目、技術前沿融入教學;開設《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等多門校企合作課程,企業工程師常態化進課堂;年均輸送500多名本科生進入合作企業實習實訓。
該學院與多氟多等共建有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實施“雙導師制”;聚焦企業關鍵技術難題,共同確定研究課題;近三年與我市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100多名,其中20%畢業后留在我市相關企業工作,成為技術骨干。
在科研創新協同攻關方面,該學院聯合多氟多、焦煤集團共建深地材料科學與技術河南省重點實驗室,與多氟多申報并獲批省級創新中心,與強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申報并獲批省級中試基地。平臺聚焦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緊密關聯新質生產力,成為校企協同研發的核心載體。
該學院與我市多家企業開展科研項目合作,承擔了我市企業的橫向項目,與龍佰集團、多氟多公司、科瑞森、焦煤集團等企業共同承擔省、市及橫向等科研項目16項,項目經費總額1600多萬元,涉及新材料研發、固廢資源化利用等領域;與強耐新材合作申報省部級行業協會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目前正與焦煤集團合作申報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成果轉化和科技攻關
效能穩步提升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價值。
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成功探索“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政府支持、科企共贏”的成果轉化新模式。該科創園已獲批6個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創新團隊32個,孵化科技型企業54家,轉化科技成果項目45項,切實做到了“項目留下來、企業留下來、人才留下來”,為地方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學院”。科創園助力沁陽經開區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電池制造三大主導產業,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我市推廣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目前博愛縣、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等地已有實質進展。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工作,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對接活動40余次,新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40項;提名2025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7項;高質量開展技術合同登記,促進我市技術市場蓬勃發展,截至6月底,我市技術合同成交額64.3億元。深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新發放科技貸款4000萬元,支持企業12家,累計發放科技貸款13.05億元,共支持企業93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積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智能傳感器和半導體產業取得突破,“新一代蝕刻氣體制備與純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電子級硅烷生產工藝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集成電路用超凈高純含氟濕電子化學品開發”項目榮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相關產品已應用到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國際知名半導體企業。
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建設。13個項目納入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庫管理,1項省重大科技專項通過省科技廳驗收,2項省重大科技專項正常推進,目前總計完成投入3.2億元,其中研發投入1億元以上,解決納米磷酸鐵的比表面積穩定調控、高比容量硬碳負極材料制備等關鍵技術難題。開展市級科技項目評審,組織專家對135個市級科技項目進行評審,其中104個項目通過驗收,為爭取省級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柏生 徐金華 報道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原創文章版權屬《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013
總值班:呂正軍 統 籌:王 鵬 梁易凝
責 編:王建新 審 核:豐舒濰
編 輯:孫浩翔 校 對:黃小霞
本報全媒體常年法律顧問:律師呂曉燕 律師朱建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