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蘊縣創新基層協商議政模式破解牧區“老大難”
7月3日,新疆富蘊縣克孜勒希力克鄉金格夏牧場上,政協委員、鄉鎮村干部、林草部門負責人與牧民代表圍坐一堂,現場圍繞草原確權工作協商議事。這場名為“可可訴理”以草原確權為核心的協商議事活動,將縣委決策鏈末端延伸至牧民氈房,不僅是草原確權政策的落地切口,更成為阿勒泰地區破解“國家政策與地方訴求”張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樣本。
矛盾化解在牧場:從“事后調處”到“現場協商”
當天活動首站,參會人員直奔已劃定和有爭議草場實地勘察。針對牧民仍有反映的界限模糊、權屬不清等個別歷史遺留問題,富蘊縣林草局依據政策法規現場解答、完善劃定邊界的方案,并邀請政協委員擔任“監督員”,通過“政策解讀+情感疏導”雙軌并行的方式答疑解惑。富蘊縣克孜勒希力克鄉副鄉長沙亞提·沙海表示,過去牧民因草場糾紛常往返縣城申訴,如今在牧場現場就能解決問題,既節省時間又增進信任。
這一轉變得益于富蘊縣推行的“聯動聯調”機制。今年以來,該縣整合政協、鄉鎮政府、村“兩委”等力量,建立“問題發現—協商議事—閉環反饋”的全鏈條治理模式,已成功調解草場糾紛23起,確權進度同比提升40%,目前已完成90.8%。
民意直通決策層:政協委員架起“連心橋”
在“委員接待日”環節,牧民哈那提·別克提出了草場承包期限的疑慮:“我們擔心政策變化影響長期放牧。”政協委員當場記錄訴求,并通過“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系統直報富蘊縣委。次日,該縣林草局撰寫《富蘊縣草原確權工作方案》,明確“確權后50年承包期不變”的政策底線。
富蘊縣政協專委科副科長阿依苦木斯·哈德勒汗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委員面商會”已推動10項牧民關切問題納入政府督辦清單,包括草場流轉規范、禁牧補助發放等關鍵議題。針對牧民反映的“政策看不懂”難題,政協委員宣講隊創新采用冬不拉彈唱、情景短劇等形式,將法規條文轉化為“牧民語言”,覆蓋受眾超2000人次。
生態與生計雙贏:確權激活牧區發展新動能
草原確權的深入推進,正在重塑富蘊縣的發展格局。通過明晰產權,該縣將草畜平衡制度與生態補償掛鉤,對1274萬畝禁牧草原發放年度補助7644萬元,惠及6個鄉鎮1264戶牧民。“現在草場界限清了,補償到位了,大家更愿意主動保護草原。” 喀拉吉格特村老黨員哈再孜·阿合買提感慨道。
這一改革也為產業升級鋪路。依托確權成果,富蘊縣在克孜勒希力克鄉試點“合作社+牧戶”模式,引導牧民發展生態旅游、奶制品加工等產業,去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8.8萬元。隨著林草部門完成8.4萬畝集體林權數據整合入庫,生態資源向發展資本的轉化通道進一步拓寬。
“楓橋經驗”邊疆版:治理溫度丈量牧區民心
從金格夏牧場的協商帳篷,富蘊縣正將治理觸角延伸至“最后一米”。正如牧民葉爾肯·托合塔爾在面商會上所言:“過去覺得政府高不可攀,現在干部帶著政策到草場,喝著奶茶幫我們解難題——這樣的確權,我們心服口服。”
記者手記:
草原確權僅是表層目標,深層價值在于通過協商實踐激活治理體系。在阿勒泰地區,協商過程本身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載體,政策辯論中的理性對話,強化了當地牧民對“國家在場”的感知,消弭了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信任危機。而確權成果直接關聯草畜平衡與生態補償政策,為后續推動綠色畜牧、旅游開發等產業升級奠定產權基礎。富蘊縣“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綠色發展經驗,或將因草原產權明晰獲得新動能。
“可可訴理”,諧音地名“可可蘇里”,是富蘊縣政協打造的協商議事品牌,意在訴理、說理、講理。現在的富蘊縣草原上,“可可訴理”協商議事不僅丈量著牧場的邊界,更勾勒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坐標——當政策落地從“政府輸出”轉向“共識生產”,當牧民從“政策對象”變為“治理主體”,一幅“有事好商量,邊疆共守護”的治理圖景正徐徐展開。這或許正是中國式基層民主在阿勒泰牧區最深情的表達。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古麗娜 通訊員 沙木哈爾·艾色)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