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萬里茶道的輻射作用--清代烏珠穆沁草原的商貿圖景
作者孫樹恒
萬里茶道興起于17世紀末,因歐亞大陸對中國茶葉的需求而生,南方茶葉與北方皮毛等物資的互補性貿易催生了這一通道。其興盛約300年,全程1.3萬公里,從中國南方經蒙古草原至俄羅斯,是當時一條國際大商道。
對蒙古草原而言,經濟上,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貿易網絡,茶磚成“硬通貨”,帶動畜產品交易;生活上,中原商品改善牧民生活,茶葉融入日常;社會層面,寺廟參與商貿,旅蒙商誠信理念扎根;文化上,促成中原與游牧文化交融,深化多民族認同。它不僅是貿易通道,更塑造了草原的經濟與文化格局,其遺產至今影響深遠。
最近我在仔細研讀西烏珠穆沁旗宣傳部長李學英寄來的《西烏珠穆沁旗志》,從中找到了鮮活生動的佐證。作為萬里茶道北延的重要集散地,這片草原在清朝時,朝代更迭與游牧生活的律動中,孕育出以廟會經濟為核心、多元商人群體共生的獨特商貿格局。
一、清代廟會經濟,寺廟為核的商貿中心
明朝萬歷年間,黃教的種子在蒙古高原生根發芽,隨之而來的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傳播,更催生了一種特殊的商業形態——廟會經濟。在烏珠穆沁草原,最多時有22座寺廟,其中西烏珠穆沁7座,寺廟既是精神圣地,更是天然的商貿樞紐,其獨特的集聚效應與政策特權,使其成為商人眼中的“黃金舞臺”。
一是信仰與商機的共振。每當寺廟舉辦“跳查瑪”(喇嘛教祭祀舞蹈)、祭敖包、誦經等活動,分散在草原各處的牧民便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從四面八方涌向寺廟。他們懷揣著對神靈的虔誠,將牲畜、皮毛等財物奉獻給寺廟,而商人則敏銳地抓住這一人流集聚的契機,在寺廟周邊搭起帳篷,擺開從綢緞到蔥蒜的各色商品。這種“宗教活動搭臺,商業交易唱戲”的模式,讓廟會逐漸演變為固定的貿易集市。
哈拉嘎廟的盛況最具代表性。這座擁有千余名喇嘛的寺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消費集團——《西烏珠穆沁旗志》記載,其每年消耗的貢品、生活用品價值達20余萬元。寺廟周邊不僅有牧民自發形成的交易市場,更吸引了萬里茶道重要節點多倫諾爾的萬盛魁、聚義和等知名商號常駐。1933年的統計顯示,達布蘇廟、王子廟等寺廟的畜群總量超過3萬頭只,這些集中管理的牲畜為批量交易提供了便利,使寺廟成為旅蒙商收購畜產品的核心基地。
二是政策特權的商業賦能。寺廟享有的諸多特權,使其成為商人安心經營的"避風港"。封建領主為扶持喇嘛教,制定了“免除兵役、賦稅、差役和任何人不得干涉寺廟事務”的政策,這種保護延伸到商業領域,便形成了"不賦稅捐""外人不得干涉交換"的優惠條件。更特殊的是,寺廟擁有免稅采集銷售食鹽的權利,喇嘛們常以低價青鹽與商人交換商品,青鹽由此成為草原貿易中的特殊"硬通貨"。
到康熙年間,西烏珠穆沁草原已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市場網絡。哈拉嘎廟、達布蘇廟等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更成為商品集散地,這種“寺廟即市場”的格局,深刻影響了草原商業的空間分布與運作模式。
二、清代烏珠穆沁商賈,歷史沉浮中的商貿脈絡
西烏珠穆沁的商業發展始終與清廷的邊貿政策緊密相連,經歷了從封禁到有限開放的曲折歷程。在政策的沉浮中,商賈們以靈活的策略適應變化,形成了多樣化的經營形態,共同編織起草原與中原的物資通道。
一是政策更迭中的商業起伏。清朝初期,統治者對蒙古實行嚴格的封禁政策,限制漢蒙貿易往來。這種局面在1660年出現轉機——因軍馬短缺,朝廷放松對蒙古馬、駝交易的限制,甚至實行免稅政策。商人借機蜂擁而入,西烏珠穆沁的商業迎來第一次復蘇。然而好景不長,1728年(雍正五年)朝廷收緊邊貿管控,設立關稅卡,規定商人必須持理藩院“許可證”(后稱“龍票”),且不得在蒙古地區設店超過三個月。繁瑣的手續讓商人望而卻步,草原商業再度陷入蕭條。
轉機出現在嘉慶七年(1803年)。這一年,多倫諾爾的商人可在當地同知衙門辦理“院票”(龍票),因距離近、手續簡便,多倫諾爾商號憑借地理優勢迅速搶占西烏珠穆沁市場。萬盛魁、聚義和、義興魁、四盛昌、凝遠合、興隆瑞、世興水等商號紛紛在哈拉嘎廟設立分號,帶動草原商業再度繁榮。這種“政策松則商興,政策緊則商衰”的規律,成為清代西烏珠穆沁商業發展的鮮明特征。
二是多元商賈的經營結構。清代烏珠穆沁的商賈群體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既有服務王公貴族的“王府買賣”,也有深入牧區的流動商販,形成了立體的商業網絡。
“王府買賣”:烏珠穆沁王公每年需進京朝貢,京城商號為其提供銀兩與生活用品,隨后到草原收購畜產品作為回報。為方便交易,王公們邀請這些商號常駐哈拉嘎廟,形成王府買賣。二義厚、義合成、實盛昌、鼎恒生、大利、聚長成分店等商號便是其中的代表,它們不僅服務于王公,更通過貴族的背書拓展普通牧民市場。
“區域商幫的分工”:不同地區的商人形成了明確的經營范圍——西路的多倫、張家口商人主營馬羊交易與綢緞、佛具等商品;中路的經棚商人側重糧食、奶桶等生活用品,因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曾協助救災,贏得烏珠穆沁王爺的信任,享受稅收減免;東路的通遼、沈陽商人則以布匹換牛羊,構建起跨區域的貿易鏈。
“出撥子”的流動智慧:為規避政策限制,乾隆年間的商人發明了"布勒格"(出撥子)模式——將店鋪設在蒙旗邊緣的交通便利處,再以牛車、駱駝隊載著商品深入草原。這些流動商隊規模不等,大的有50-70輛車,小的約10-20輛,它們按季節穿梭于游牧點,春季收春毛,夏季收蘑菇、藥材,秋冬收牲畜,成為連接固定商號與分散牧民的關鍵紐帶。
三、清代旅蒙貿易,跨越草原的商業態勢
旅蒙商是萬里茶道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他們以“上至綢緞,下至蔥蒜”的經營范圍,"冬去春來"的流動節奏,在西烏珠穆沁草原書寫了跨越民族的商業史詩。從初期的行商到后期的坐商,從單一交易到多元服務,旅蒙商的經營模式始終與游牧生活深度適配。
一是適應游牧的經營體系。早期旅蒙商多采取“候鳥式”經營——冬季返回內地,春季攜帶商品進入草原,不設固定店鋪。這種模式雖簡陋,卻精準契合了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點。到光緒年間,隨著貿易規模擴大,坐商開始在哈拉嘎廟等寺廟周邊定居設點,形成“總店-分號-出撥子”的三級網絡,坐商負責統籌調度,出撥子深入牧區,店員與小販則承擔終端銷售。
旅蒙商對草原需求的把握達到了精細化程度。他們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出商品比例:飲食物品占20%,服裝布料占30%,日常生活用品占20%,生產資料占30%。逢年過節、廟會、那達慕等節點,則重點供應煙、酒、茶、金銀首飾等"應景"商品。這種精準供給背后,是對游牧生活節奏的深刻理解——他們知道牲畜出欄的季節,明白牧民對銅器、木碗的特殊需求,甚至能根據草原氣候調整商品種類。
二是信譽為本的商業倫理。在法律難以觸及的草原,信譽是最好的“通行證”。旅蒙商形成了嚴格的自律機制。出撥子商隊的每輛車裝載的商品價值相近,返回后需比較交易成果,虧損者要扣罰工資;若有店員克扣牧民,掌柜會親自登門道歉,甚至賠償損失以挽回聲譽。這種“義氣、信重”的經營理念,讓旅蒙商在牧民中贏得了長久信任。
“販子商”的運作模式更凸顯信譽的重要性。這些商人不帶貨物,僅憑口碑深入牧區,從牧民手中賒欠牲畜和畜產品,出售后再結算,有時用現金,有時用商號發行的“票子”(購物券)。這種“先貨后款”的交易,完全依賴雙方的信任,而“票子”作為一種信用憑證,能在商號兌換任何商品,其流通本身就是對旅蒙商信譽的最佳證明。
四、時代價值,西烏珠穆沁商貿史中的文明啟示
西烏珠穆沁的商貿遺產,對理解萬里茶道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具有多重啟示。這片草原上的商業故事,早已超越了"買賣"的范疇,成為民族交融、文化互鑒的生動載體。
一是多民族共生的商業智慧。從旅蒙商學習蒙古語、尊重游牧習俗,到牧民接受“票子”這種新型信用工具;從寺廟將宗教活動與商業交易結合,到“出撥子”商隊適應草原氣候的行進節奏,西烏珠穆沁的商貿史本質上是一部多民族智慧交融史。這種基于相互理解的商業合作,為當代民族地區的經濟交流提供了歷史鏡鑒,尊重差異、尋求共性,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共贏。
二是商貿網絡的服務趨向。清代西烏珠穆沁形成的“寺廟-商號-游牧點”三級貿易網絡,與今天的"城鎮-鄉村-牧區"物流體系有著奇妙的呼應。旅蒙商"按季節調度""精準供給"的經營理念,對現代牧區電商、冷鏈物流的發展仍有借鑒意義。而廟會經濟中“文化活動帶動商業”的模式,更啟發著當代草原旅游與特色產業的融合路徑。
三是誠信為本的精神遺產。旅蒙商“寧賠本不毀譽”的信譽觀,是最珍貴的商業遺產。在缺乏現代契約制度的年代,商號掌柜為挽回信譽親自道歉的舉動,構建起超越語言的信任紐帶。這種以誠信為基石的商業倫理,對當代市場經濟中的品牌建設、消費者關系維護,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價值。
近日,國內知名讀書機構石頭記讀書社IP牽頭策劃“片葉度關山——萬里茶路中國行(2025)”大型人文采風活動,聯動萬里茶路沿線城市及媒體、景區等多方力量,從湖南安化啟程,沿中蒙俄萬里茶道國內段,經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終抵西烏珠穆沁旗。這場活動將為萬里茶道的文化傳承注入全新內涵,意義非凡。李學英部長說,要借力萬里茶道申遺的東風,為西烏珠穆沁引來發展活水,讓這片承載著茶道記憶的草原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