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8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6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歐洲的兩難困境:是發展本土軍工業,還是繼續依賴美國?》,作者是史蒂文·厄蘭格和珍娜·斯米亞利克,編譯如下:
歐洲各國已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將軍事投資增加近一倍,并希望此舉能促進本土國防工業的發展。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筆資金——數額可能高達14萬億歐元——能否推動歐洲的高端軍事創新。這背后存在一個所謂的“F-35困境”。
歐洲缺乏優質的替代品來取代由美國防務企業生產的一些國防裝備。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著名隱形戰斗機F-35就是其中之一,其先進的性能是歐洲同類產品所無法比擬的。此外,由于許多歐洲國家已投資美國武器系統,它們希望新采購的裝備能夠保持兼容性。
這些投資承諾已然引發矛盾。歐洲國家是否應該發展自己的軍工業?烏克蘭戰爭和俄羅斯“軍事威脅”是否允許歐洲有如此長的準備期?還是說歐洲應該繼續投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現有的尖端技術?
在討論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時,歐洲官員正在采取折中策略。官員們對用于購買美國裝備的支出設定了限制,包括歐盟的旗艦國防融資計劃——這是一項規模達1500億歐元的貸款安排,旨在推動聯合采購。但各國將自行完成大部分采購,并可自由分配其認為合適的資源。
隨著美國縮減對烏克蘭的支持,這場支出辯論變得更加緊迫。特朗普政府近日宣布暫停向烏克蘭運送武器,迫使歐洲盟友加大相關投入。
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的主任查爾斯·格蘭特表示,在歐洲啟動軍事支出熱潮之際基本上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得到法國官員和歐盟機構的大力支持,其主張限制資金使用,優先發展歐洲國防工業。這尤其重要,因為歐洲人不希望過度依賴他們認為可能不再可靠的美國盟友。
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以及波蘭則支持另一種觀點,認為歐洲需要立即提升軍力來援助烏克蘭,并應采取更加開放的采購策略。格蘭特表示:“這些國家認為我們不能做理想主義者,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為烏克蘭加大支出。”
波蘭官員認為這兩種方法可以兼容。作為國防支出占國民收入比例最高的歐洲國家之一,波蘭主要從美國采購先進武器。官員們表示,鑒于歐洲國家將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資金,它們在購買美國專精裝備的同時也能投資發展本土產業。
波蘭外交部長拉多斯瓦夫·西科爾斯基上個月在華沙向記者表示:“從各國預算來看,可能除法國外,多數歐洲國家將繼續從美國購買大量武器。”
但他指出,若要如美國所愿獨立對抗俄羅斯,歐洲還需建設“增強版國防工業”,具備更大的產能。
西科爾斯基說:“我們不能從美國進口所有的東西。”
這種混合策略意味著,歐洲很可能繼續依賴美國關鍵技術。一些官員擔心,華盛頓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停止提供關鍵軟件更新,這種擔憂因特朗普不時質疑北約承諾以及對俄軟化態度而加劇。
以F-35戰斗機為例,采購這款單價高達8000萬美元(約合6800萬歐元)的戰斗機意味著采購方必須與飛機制造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獲取技術升級。考慮到跨大西洋聯盟近期出現的動蕩,葡萄牙、加拿大和丹麥等國的官員均對未來采購該戰機的計劃提出質疑。
這暴露出歐洲國家面臨的現實。它們沒有與這款第五代戰機相當的替代品,而美國已著手研發第六代戰機。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安全專家克勞迪婭·馬約爾指出,這種兩難困境部分解釋了以北歐和德國為首的官員持有的觀點:即使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溝通不暢,歐洲也需維持與美國防務企業的良好關系。(編譯/楊雪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