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經濟狂飆 12 倍!伊拉克如何走出戰爭陰霾逆襲成 “黑馬”?
在國際新聞的舞臺上,伊拉克曾長期以戰爭、沖突的形象示人。然而,當人們逐漸淡忘這個飽經戰火的國家時,一組數據卻令人震驚 —— 從 2003 年到 2023 年,伊拉克經濟總值從 200 億美元飆升至 2500 億美元,整整增長了 12 倍,1200%啊!
這個曾經被戰爭摧毀、滿目瘡痍的國度,長期處于戰火之中,甚至被一度預言,很可能亡國,如何在短短 20 年間實現經濟逆襲,擺脫 “水深火熱” 的生活狀態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伊拉克經濟騰飛背后的秘密。
時間回溯到 2003 年,彼時的伊拉克正處于困境之中。在薩達姆執政后期,聯合國長達十年的制裁,如同沉重的枷鎖,切斷了伊拉克的外匯來源,導致經濟陷入癱瘓。國內 GDP 一度跌至 100 億美元,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百姓只能依靠 “石油換食品計劃” 艱難度日,生活苦不堪言。
當時,國際社會許多人都認為,失去薩達姆的領導,在美軍占領下的伊拉克將難以走出困境,甚至會陷入更深的混亂。
但現實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薩達姆倒臺后,伊拉克的命運迎來了轉機。制裁的解除,讓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得以重啟。石油,作為伊拉克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出口的恢復為國家帶來了重要的收入來源。2004 年,國際社會伸出援手,330 億美元的捐助資金注入伊拉克,為其經濟修復提供了關鍵支持。
2005 年,是伊拉克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伊拉克舉行了首次民主選舉,新憲法出臺,議會制民主框架得以完成。盡管初期面臨著爆炸、恐怖襲擊等諸多困難,但民主制度的建立,為伊拉克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政治體制的變革,使得國家政策制定更加公開透明,不同派別能夠在共同的規則下參與國家治理,減少了宗派斗爭和政治傾軋,這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
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伊拉克的石油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2011 年,伊拉克石油日產量達到 190 萬桶,2019 年攀升至 478 萬桶,2023 年雖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 450 萬桶的高位。按照當前的石油價格計算,僅石油出口一項,伊拉克每天就能獲得約 4 億美元的收入。石油產業的繁榮,不僅為國家帶來了巨額財富,還帶動了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除了石油產業,伊拉克人口結構的變化和教育的發展也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2003 - 2022 年,伊拉克人口從 2520 萬增長到 4350 萬,其中 15 - 24 歲的年輕人近 900 萬,占比達 20.5%。年輕人口的增長意味著勞動力資源的豐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力基礎。同時,伊拉克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這些高素質人才涌入市場,為科技、金融、管理等多個領域帶來了創新活力,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經濟多元化發展。
在國際合作方面,伊拉克也取得了顯著成果。美國、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伊拉克的建設。其中,中國在伊拉克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時間最早、項目范圍最廣、涉及領域最多。從基礎設施建設到能源開發,從工業制造到民生工程,國際合作不僅為伊拉克帶來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還促進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進一步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發展。
如今,伊拉克政府在 2023 年度財政預算中撥款 1530 億美元,大規模重啟基礎設施建設。高鐵、地鐵、公路等項目紛紛上馬,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曾經飽受戰爭摧殘的城市,正在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對比其他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受限的國家,如伊朗、委內瑞拉,伊拉克的發展歷程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合理的政治體制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協調各方利益,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伊拉克經濟 20 年增長 12 倍的奇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戰爭廢墟中崛起,到成為經濟發展的 “黑馬”,伊拉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在困境中逆襲的可能性。未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伊拉克能否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