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風潮到底是從何而來,有哪些好處和值得警惕的弊病呢?
在貼吧和天涯的時代歷史飯圈已初具雛形
早在抖音、小紅書和B站出現前,廣大網民主要靠各種論壇和貼吧,維持著社交和日常分享功能。這一階段,其實飯圈化的端倪已經初現,典型代表莫過于各類《某朝那些事》。
究其原因,就是學校的歷史教育側重宏觀敘事,忽略個體生命的復雜性。從而導致部分年輕人需要娛樂化,用搞笑化內容填補認知空白,將歷史人物簡化為“人設”。
《某朝那些事》的盛極一時 為日后的飯圈化做足準備
如果繼續往前追溯,還有易中天的品三國爆紅。雖然易老師常年在正統學術圈不得志,但研究方向恰好位于幾個大學科的交叉地帶。隨著名氣漸紅,自然遭到正統學術圈的嫉妒和猛烈抨擊。
如果從需求角度考慮:易中天的很多解讀,無疑開啟了一個嶄新時代。人們更熱衷于以幽默化和娛樂化方式解讀歷史,甚至部分消解掉宏大敘事的刻板嚴肅性。
品三國系列的爆火為很多人打開娛樂化歷史的大門
此后,通過某朝那些事的爆紅,部分愛好者開始形成對明朝的狂熱崇拜,形成已知最早的歷史飯圈雛形。無論水平高低、風評如何,明粉們都在對其他朝代粉形成激勵和鼓舞,從而促成更多歷史類飯圈文化形成。
不過,此時的歷史類飯圈僅限于貼吧和論壇,稍后才以qq群、微博和早期微信群為主要陣地。雖已頗有影響,但還是沒有達到后來的破圈程度。
移動網絡普及后歷史飯圈仍舊局限于qq 微博和微信
從傳播學角度看,真正讓朝代粉飯圈化和破圈的因素,主要是基于興趣分發機制而出現的各種信息流平臺和互聯網平臺。這一進程開啟,徹底改變了很多事情的運行邏輯。
與此同時,興趣推薦機制也在重塑一些傳統的大型門戶網站。在更大范圍的輿論場里,一些魔性的傳播學,比如說互聯網迷音等,比如某些尖銳刻薄的話術,或者某些刻板印象,很容易形成類似于魔彈論似的放大傳播效果。其威力可以放大10倍、100倍乃至上千倍!
今日頭條開啟的興趣推薦機制正式捏合出各類飯圈
比如熊貓頭,狗頭,還有貓meme,還有最近爆火的蝦仁,再配上節奏感很強的音樂,就很容易形成無腦的洗腦效應。在這些內容積累出最初的轉贊評數據之后,就很容易被算法做二次推薦和多次推薦。因為這樣的內容最利于延長用戶的注意力和停留時長。
在興趣試探和分發機制的加持之下,大多數信息流平臺,短視頻平臺和內容分享社區app都有社交功能,這就幫助之前的飯圈群體進一步擴大。
《王者榮耀》的人物設定 大量采用萌化歷史人物
此外,二次元、同人創作等網絡亞文化,也將歷史人物“萌化”、“擬人化”借助娛樂方式加速為飯圈。比如知名手游《王者榮耀》,就將同人化的歷史人物對應英雄角色,屬于更明顯的飯圈化進程。
從微信和今日頭條開啟的這一輪浪潮來看,伴隨著國潮復興、漢服、古風音樂等元素帶動,粉絲群體開始對特定朝代產生浪漫化想象:
例如過度推崇明朝,偷偷表達對“強硬外交”、“不割地”的想象性認同,并將其轉化為現代民族的情緒符號。
例如將商鞅變法后的秦國,想象城具有平等階級流動的屬性朝代,從而承擔起內心深處對公平化,公正化的訴求。
明粉的經典三不原則更多是反應某種現實訴求
如果內心存有世界主義寄托,那么很容易傾向具備廣土眾民屬性唐朝與元朝。
總而言之,在民族情緒浪潮下,不同朝代類似于不同劇本或偶像人物。通過飯圈構建,自我想象出相應特質,獲得粉絲群體的認同。甚至在功能上類似于神像,可以給不同人群寄托心理訴求與期待。
許多人對商鞅變法的無腦推崇完全基于公平性訴求
那么,這樣的飯圈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先說好的一面,趨勢本身有利于擺脫宏觀敘事的桎梏。不僅關注到個體,還從下往上影響到輿論。畢竟,算法成功試探出大眾的喜好點和厭惡點。
《長安三萬里》無疑是考慮算法的產品
所以,我們能看到官方媒體和資本圈,紛紛利用對應策略打造內容。比如《國家寶藏》、《長安三萬里》和《簡牘探中華》的作品,都是借助小人物敘事和個人視角營銷,成功推廣傳統文化。這樣有利于吸引年輕群體關注歷史。
同時,飯圈情緒還能支撐起對應產業鏈。因為歷史內容是瓶子里的水,要變現就必須往不同瓶子里裝。在經濟下行的年代,無疑有很大積極意義。畢竟,歷史飯圈背后都是情緒訴求,只要有情緒就有利用的可能性!
歷史飯圈的變現也離不開線下產業鏈
另一方面,飯圈化其實也有很多值得警惕的點。比如將歷史簡化為“粉黑大戰”,忽視歷史語境,完全用現代價值觀審判古人。僅此而言,各派系都是在帶著各自情緒討論。
同時,飯圈敘事,往往熱衷于拔高一些歷史邊緣角色的重要性。最好是像冉閔大帝這類存在爭議人物,方便將復雜歷史運動簡化為二元對立和打打殺殺。通過論述主角多么能殺戮,證明大漢天威和民族情緒。
冉閔的大帝頭銜 無疑是飯圈杰作
而且某些討論明顯帶入了現代地圖炮。比如南宋偏安和北方漢人胡化,這類話術本身缺乏意義。古人胡不胡和現代人沒有直接關系,本質上是對現實經濟發展狀況做隱射。既然是在含沙射影的地域黑,那么基本上都帶著巨大情緒。
當然,針對不同朝代的討論,往往還伴隨著對學術圈內影響。一些自媒體“歷史發明家”通過煽情敘事來收割流量,確保自己能擠壓專業史學意見。典型案例依然是明粉,將所粉朝代吹捧為鐵血中國代名詞,替換掉平行時空里的滿清。
曾在活動現場遭敵對粉絲掌摑的某著名學者
這類討論總是能引來粉絲群體對學術爭議的圍攻。通常手法無外乎質疑學者“抹黑”某朝代,或是直接將某些持其他意見的學者斥責為滿咦。
最后,很多討論都是情緒先行。直接脫離背景語境,將歷史人物簡單化為“IP工具”。比如:諸葛亮被塑造成“智商天花板”或“權謀反派”,
秦朝滅亡不是因為殘暴,而是陳勝吳廣等刁民的陰謀,
明朝遭遇鴉片戰爭,肯定比滿清表現更好。
顯然,這類網絡歷史的討論,多數時候討論的并不是真實歷史,而是比較具體的情緒寄托。這無疑是飯圈化進程,帶給社會和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變數......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