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日本對華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近代日本自1874年入侵中國臺灣開始,侵華行動歷時70余年,尤以發動甲午戰爭與侵華戰爭的半個世紀為最。
甲午戰前20年(1874—1893)。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于1870年派使赴華。1871年9月13日,中日兩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中日通商章程》。《中日修好條規》開篇即強調中日兩國“素敦友誼,歷有年所,茲欲同修舊好,益固邦交”;并在第一條首先規定兩國今后“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又規定“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它是中日兩國訂立的第一個平等條約。但在中日建交后不久,日本即一再要求修改條約,均被中國政府拒絕。在修約談判的同時,兩國圍繞以下事件開展了外交斗爭。
近代之初,日本興起侵略中國臺灣地區的所謂“征臺論”。1871年底,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借口,趁機進攻臺灣。1874年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臺灣蕃地處分要略》。5月,日軍正式入侵臺灣。臺灣人民奮起抵抗,清政府派員到臺灣辦理海防事宜。日本派出使團到北京進行交涉,10月31日中日簽訂《臺事專條》,規定中國賠款日本50萬兩白銀,日軍在12月20日之前撤出臺灣。1874年日軍入侵臺灣是在《中日修好條規》簽訂后發生的第一個大事件,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向海外用兵,且目標直指中國領土,從此開始了持續70余年的侵華戰爭。
日本入侵臺灣的同時,還在準備吞并琉球。1871年,日本廢藩置縣,將薩摩藩廢除后設置鹿兒島縣,琉球事務由鹿兒島縣管轄。1872年10月,日本政府設立“琉球藩”,獨立于鹿兒島縣之外,企圖逐漸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清政府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日本決定強行“處分”琉球。1879年,日本政府廢除“琉球藩”,改為“沖繩縣”,琉球王國從此覆亡。清政府繼續與日本進行交涉,后因甲午戰爭不了了之。
日本在提出“征臺論”的同時,又提出“征韓論”。1875年4月,日本派遣軍艦侵犯朝鮮,制造“江華島事件”。1876年2月26日,日本強迫朝鮮訂立《江華條約》,這是日本強加給朝鮮的不平等條約。1884年朝鮮發生甲申政變,中日兩國先后出兵朝鮮。1885年,中日兩國簽訂《中日天津條約》,為日本再次出兵朝鮮提供了便利。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正式提出日本國家發展的“兩線”論,在第一條“主權線”之外,又明確了第二條“利益線”,其焦點就在朝鮮半島。近代日本經由朝鮮半島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正式形成。
甲午戰后20年(1895—1914)。1894年春天,朝鮮農民組織“東學黨”發動起義,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要求派兵,日本也派遣海陸軍到朝鮮。隨后,日本不但不撤軍,還在中國撤軍時,在豐島海面上偷襲中國軍艦,不宣而戰,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海陸軍隊潰敗,日本占領了中國遼東半島和威海衛。清政府按照日本要求派出李鴻章到日本進行談判,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是近代中日關系“逆轉”的一個標志性歷史事件。日本由此發展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甲午戰爭后,以中國為中心的宗藩體系不復存在,新興的日本帝國崛起,東亞世界的國際關系格局徹底改變。
甲午戰爭后,日本同西方列強加劇侵華行動。1900年,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日本參與組織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占領了天津和北京,迫使中國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日本在八國聯軍中出兵數量最多,充當先鋒和主力。各國列強為了監督清政府執行條約,在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派駐軍隊;日本派出“清國駐屯軍”,司令部設在天津,這是近代日本在中國派駐的第一支軍隊。
《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割占遼東半島后,俄國聯合德、法兩國干預,迫使日本在中國還款后,歸還遼東半島。1904年2月10日,日本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正式對俄國宣戰,后在美國調停下,日俄兩國代表簽訂《樸茨茅斯條約》,規定將俄國在中國遼東半島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日本隨后派團赴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條約,承認了俄、日之間對中國主權的轉讓。中國東北南部此后成為日本在華侵略與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1919—1930)。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日英同盟為借口對德國宣戰。日本陸軍登陸山東半島后,與日本海軍一起攻占了膠州灣。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在北京向袁世凱正式提出“二十一條”。5月7日,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中國必須接受“二十一條”。5月25日,袁世凱政府簽訂了基本接受“二十一條”的《中日民四條約》,日本繼承并擴大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繼續擴大在滿蒙的權益以及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等。
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團提出廢除“二十一條”以及收回山東的正當要求,卻被拒絕討論。中國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政府代表團再次提出廢除“二十一條”。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了山東主權,但日本仍保留了若干權益。1923年,俄國強租旅順大連25年期滿,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廢約要求,日本政府拒絕回應,繼續以不平等條約維護其所謂的“滿蒙權益”。
日本勾結奉系軍閥,不斷擴大在中國的權益。在中國國民革命動搖奉系軍閥統治之際,田中義一內閣于1927年6月召開東方會議,確定了分離滿蒙的對華政策。會后,田中首相將此對華政策上奏昭和天皇,“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戰爭的戰略和路線。1928年5月3日,日本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維護其在華北和滿蒙的特殊利益,制造了濟南慘案。6月4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并開始醞釀一個更大的侵華陰謀。
從局部侵華戰爭到全面侵華戰爭(1931—1945)。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11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932年3月,日本扶植成立以溥儀為首的偽滿傀儡政權。1935 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企圖分裂中國華北五省,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在日本繼續加緊侵略華北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國民政府被迫走向抗戰。
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后又在上海挑起“八一三”事變,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主要依靠偽政權維系在占領區的統治。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在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頑強抗擊侵華日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戰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也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沉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災難,激起中國人民的頑強反抗。近代日本以兩次戰爭為主的持續侵華之路及其歷史教訓,在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深刻回顧與深入總結。
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武雪彬
新媒體編輯:常暢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