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上映的電視劇,有一部《我叫張思德》的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習慣了看諸多開國將帥革命戰爭年代的故事,這一部反映革命軍隊中普通一名士兵的故事,倒讓人眼前一亮。
事實上,早在2004年,就有一部反映張思德生平事跡的電影上映,這次電視劇也讓我們對這個戰士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縱觀張思德一生,從1933年參加紅軍,到1944年在安塞犧牲,前后十一年,他干的最大的官不過就是個班長,相比于那些革命先烈以及開國將軍轟轟烈烈的事跡,他十分平常。
可就是這樣一個平常的人,在他去世后,卻引起了轟動。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棗園溝的操場上,舉辦了張思德追悼會,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備團1000多人出席追悼會,毛主席不僅親自出席并親筆題寫挽聯,還發表了悼詞講話。
這篇悼詞后來被收錄進《毛澤東選集》里,名字就叫做《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不僅僅是對張思德一生最高的概括,同樣也是毛主席一生的追求。
一
毫無疑問,張思德只是一名平凡的戰士。
據不少張思德當年的老戰友回憶,張思德這個人平常看上去,仿佛很木訥,什么苦活累活都往自己身上攬,但他其實很內秀,十分的聰明,打仗時也愛動腦筋,作戰很勇敢。
當年參加紅軍后,張思德曾開創一個記錄,即在戰斗中一個人就奪得了敵人兩挺機關槍。
也正因為作戰十分勇猛,張思德多次負傷,后來抗戰爆發后,他沒能如愿和戰友們一起踏上戰場,而是被分配到了后方警衛連云陽榮譽軍人學校當副班長,當時凡是留在榮譽軍人學校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殘。
張思德雖然不是老弱,但他是病殘。
盡管張思德自己也是需要照顧的對象,但他卻時時刻刻想著照顧別人。
當年紅四方面軍長征,因為缺少糧食,不得不拿野菜當飯,但多數野菜其實并不能拿來吃,甚至還是有劇毒,因此當時軍中發起了“嘗百草”的運動。
那時候,張思德在“嘗百草”的活動中,總是搶在前頭。見到一種草,他總是首先嘗一嘗,“嘗百草”可不是嘗嘗那么簡單,昔神農氏嘗百草,最后吃到了斷腸草殞命,當年紅軍吃野草,也是隨時會要了命的。
后來到了延安,張思德也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延安。
張思德所在的通信班因為要去各處送信,工作量特別大,因此戰士們飯量也特別大,可當時延安生活條件又特別困難,糧食不夠吃,為了能省下糧食,讓戰士們多吃一些,張思德往往只吃一半就找借口去打水跑開。
后來戰士們發現張思德故意找借口離開,一次吃飯時故意搶先一步拎走水桶,并趁他不注意塞給他幾個半黑的饅頭,張思德注意到了這一點,故意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咽,等所有人吃得差不多了,就把碗里的饅頭塞回盆里。
可張思德的舉動又被戰士們發現,大家拉住他,張思德沒辦法,只好把饅頭一分為十二,讓所有戰士們都和自己一起吃,才平息了風波。
1944年初,張思德響應中央機關的大生產運動到安塞縣,同年7月進入安塞山中燒炭,同年9月某天,在一次雨后,張思德所在的炭窯發生崩塌,關鍵時候張思德把戰士一把推出了窯洞,自己壯烈犧牲。
張思德犧牲時年僅29歲。
二
2018年9月,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印刷全軍英模掛像,張思德位列其中,與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林俊德、張超等英模并列。
也因為毛主席的那篇文章,張思德后來同“為人民服務”那五個字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直到今天,“為人民服務”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華,當天晚上他接到了通知,說毛主席要在臥室與他見面。
尼克松表面上平靜,心里其實很不高興,他作為一個國家的元首,接待的規格無論如何也應該高一些才對。帶著這股子怨氣,尼克松與毛主席見了面。
事后基辛格勸他:
“總統先生,您要是覺得接待規格低了,我可以向中國禮賓司提出建議,不過我建議您最好不要這么做,因為毛主席是一個非常樸素的人。如果您細心一點,您會發現毛主席的褲子上有數個大小不一的補丁,那條藏青色的褲子,毛主席穿了整整5年,這些我也是近期才知道。”
尼克松聽了以后大感意外,對他來說,毛主席作為中國的領袖,無論如何也不該如此寒酸。
后來兩人第二次會面,尼克松沒有問毛主席,你的褲子上為什么有補丁,而是換了一個委婉的問法:
“主席先生,您有什么特長?”
毛主席哈哈一笑:
“為人民服務,就是我的特長。”
臨走前,尼克松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示對毛主席的尊重。
毛主席在參加革命前,就已經注意到了人民的苦難,后來他參加革命以后,也把服務于人民這一思想貫徹始終,當時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
1927年9月,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當時就給部隊定下了三項紀律: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第三,打土豪要歸公。”
到1928年初的時候,毛主席又加上了六項注意:
“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
此后無數年歲月里,隨著逐漸完善,形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后來成為了人民軍隊之基。
1929年以后隨著紅軍以及黨組織中加入了不少大量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同志,隊伍出現極端民主化的問題。當時,大多數人都重軍事而輕政治,不重視根據地的建設,流寇思想很重,軍閥主義在軍中有抬頭的風險。
毛主席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古田會議上,專門強調,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個軍隊必須是服從于無產階級思想領導,服務于人民革命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工具。
古田會議改變了軍隊自古以來擁有的暴力屬性,這才有了后來所向無敵的人民軍隊。
三
毛主席把人民群眾的問題看成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他要求所有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
“到哪個地方就和哪個地方的人民打成一片,為老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對此,毛主席有一個量化的標準:
“比如,一個人死了開追悼會,群眾的反映怎樣,這就是衡量的一個標準。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稱首長,好像老百姓都擁護他,其實這不能說明問題,要看最后的蓋棺論定,要看開追悼會那一天老百姓落不落淚。有些干部死了,我看老百姓就不見得落淚,他是自封的群眾領袖。因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實公事一辦完,人家就掉頭而去,不大理睬你了。”
1939年,時任安邊、定邊、靖邊警備區司令員賀晉年一次到延安去開會,途中遇到大雨,想要在老鄉家里借宿,但老鄉說什么也不愿意,后來還是賀晉年一再請求,老鄉才同意他。
賀晉年后來將此事反應給毛主席,毛主席卻很能看得開:
“我看,這是個好事情嘛!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敢不讓你這個司令員住,說明你是人民的軍隊,若是國民黨軍隊的司令來了,老百姓敢不讓你住?只有老百姓把你看成是自己的軍隊,和你一條心,這樣你才能打勝仗,這是多好的事情啊!”
1941年6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小禮堂開聯席會議,時任延川縣代縣長的李彩云不幸遭雷擊身亡,當時有個農婦借機發泄不滿:
“老天爺不開眼,雷劈死了縣上的干部。雷公為什么不劈死毛澤東?”
事發以后邊區有人建議將這個農婦抓起來審問,但被毛主席制止,毛主席認為老百姓既然罵了,說明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于是專門派人去調查,原來是當年征糧的任務過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后來毛主席特意指示,減少征糧任務,同時在邊區積極開展生產自救。
也正是在毛主席身體力行下,邊區日子雖然過得艱苦,但卻富有生氣。
1944年,有老百姓針對個別部隊違反紀律的問題給軍分區司令員提意見,毛主席后來得知此事后十分高興:
“這是天大的好事!那個老鄉很有覺悟。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氣,受當兵的欺負,他們敢怒不敢言。現在這個老鄉敢向我們分區司令員提意見,敢批評這位“長官”,你們看這有多好!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變化!”
毛主席曾對賀子珍說過自己一生只有三種情況下落淚,第一種就是聽不得窮人的哭聲,看見他們受苦。
對毛主席來說,讓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有尊嚴的活著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們國家就致力于興修水利,就是為了讓老百姓不再餓肚子。
毛主席不光是強調為人民服務,還強調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4年10月答記者采訪)
六十年代初經濟困難期間,毛主席曾派衛士到老家調研,后來有個衛士回來,給了毛主席一個摻著大量粗糠皮的饅頭,說老百姓就吃這個,毛主席看后當場難過的掉眼淚,后來干脆自己也不吃肉了,以至于營養不良,腳腫的連鞋也穿不上。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當地群眾大量傷亡,當時毛主席尚在病中,他從文件上看到了這一消息后,毛主席再一次難過的留下眼淚。
毛主席身邊醫療組成員王新德回憶:
“當秘書報告地震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親見主席嚎啕大哭。”
誠然,毛主席這一生遭受到的苦難很多,但他為自己流淚很少,很多時候他都是因為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不好,他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而落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