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鋪好紅毯,轉身卻遭冷箭。
就在王毅外長即將啟程之際,法國突然變臉,殺了個措手不及的“回馬槍”——時機選得極其精準,意圖也不言而喻。
本以為中方會選擇克制,沒想到這一次不再忍讓,迅速出招,反將一軍,出手之快、之準,令人拍案叫絕。
中法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2025年的夏天,歐洲經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通貨膨脹、能源危機、產業競爭力下降,這些問題讓歐盟各國焦頭爛額。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歐盟委員會在6月20日悄悄下了一步棋。
歐盟宣布限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公共采購項目。
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要知道歐洲的公共醫療采購占了整個醫療市場的一半以上。
這一刀下去,等于把中國企業擋在了歐洲醫療市場的大門外。
歐盟給出的理由聽起來很官方:市場準入不對等、國家補貼扭曲競爭。
說白了就是覺得中國企業太有競爭力,搶了歐洲本土企業的飯碗。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翻版,只不過穿了件"公平競爭"的外衣。
中國企業在歐洲醫療器械市場打拼多年,從最初的低端產品到現在的高端設備,靠的是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
歐盟這一招,明擺著就是要保護自己的企業,哪怕犧牲消費者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7月4日的巴黎,天氣晴朗,愛麗舍宮內氣氛融洽。
王毅與馬克龍的會晤進行得很順利,雙方談笑風生,討論的話題涵蓋了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經貿合作等多個領域。
馬克龍這位法國總統向來以外交手腕靈活著稱。
面對王毅,他表現得相當熱情,不僅表示法國愿意成為中國可信賴的合作伙伴,還主動提出希望能夠再次訪問中國。
會談中,馬克龍多次強調中法合作的重要性,認為兩國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有著共同利益。
王毅也投桃報李,轉達了中國高層對馬克龍的問候,表示中方愿意深化各領域合作。
雙方還就烏克蘭局勢、中東問題交換了意見,整個會談持續了近兩個小時。
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雙方都釋放了積極信號。
法國媒體紛紛報道,認為這次會晤為中法關系注入了新的動力。
誰能想到,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7月5日,就在王毅可能還沒離開法國的時候,事情急轉直下。
法國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爾在普羅旺斯艾克斯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語氣尖銳地指責中國的產能政策正在"扼殺"歐洲工業。
隆巴爾這番話可不是隨口說說。
他詳細列舉了鋼鐵、汽車、新能源等多個領域,認為中國企業憑借所謂的"不公平優勢"正在摧毀歐洲的產業基礎。
他呼吁歐盟必須建立更強的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土產業。
緊接著,法國工業部長馬克·費拉奇也加入了這場"批判大會"。
費拉奇的措辭更加直接,他聲稱中國在多個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種過剩正在以傾銷的方式沖擊歐洲市場。
這兩位部長的發言時機選得很巧妙,正好是在中法高層會晤剛剛結束的敏感時刻。
法國政府內部是否協調過這種做法,外界不得而知。
但這種前腳握手、后腳指責的做法,無疑給中法關系蒙上了陰影。
法國政界這種表里不一的做法其實有跡可循。
面對美國的壓力和歐盟內部的保護主義情緒,法國試圖在中美之間走鋼絲,既想保持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又不想得罪美國和歐盟內的盟友。
面對法國的突然變臉,中國的反應迅速而精準。
7月5日當天,中國商務部就發布了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
這份裁定內容很明確:從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裝入200升以下容器的白蘭地征收27.7%到34.9%的反傾銷稅,執行期限為五年。
雖然針對的是整個歐盟,但誰都知道,歐盟白蘭地出口中,法國占了99%以上的份額。
中國的這一招打得很準。
白蘭地是法國的驕傲,也是法國農業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法國的干邑地區,成千上萬的農民和企業靠白蘭地產業為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白蘭地進口國,這個市場對法國白蘭地產業至關重要。
中國在反制措施中還展現了理性和克制。
商務部特別說明,對2024年10月11日到2025年7月4日期間進口的白蘭地不追溯征收反傾銷稅,企業之前繳納的臨時保證金將退還。
這種做法既維護了政策的嚴肅性,又保護了企業的合理預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接受了34家歐盟企業的價格承諾申請。
這些企業只要保證出口價格不低于承諾標準,就可以免于征收反傾銷稅。
這種靈活的處理方式,給了歐洲企業一條出路,也展現了中國的誠意。
白蘭地之爭只是表面,真正的較量已經延伸到了高科技領域。
7月6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對歐盟醫療器械產品的采購準入啟動對等限制程序。
這是對歐盟6月20日限制措施的直接回應。
中國的邏輯很簡單:既然你不讓我的企業參與你的公共采購,那我也要對等處理。
這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做法,讓歐盟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
醫療器械領域的較量比白蘭地更加敏感。
這涉及到高端制造、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安全等核心問題。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近年來進步神速,在影像設備、體外診斷、高值耗材等領域已經具備了與歐美企業競爭的實力。
歐盟的限制措施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本土企業,實際上反映了對中國高科技產業崛起的焦慮。
中國的反制則表明,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中,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和籌碼。
這場從農產品到高科技的全面較量,折射出中歐經貿關系的深層次矛盾。
一方面,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市場和技術;另一方面,競爭的加劇又讓雙方都想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
在布魯塞爾,王毅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的會談也呈現出這種矛盾。
雙方都在強調合作的重要性,都在呼吁避免對抗。
卡拉斯甚至表示希望保持"開放與建設性"的關系。
可現實卻是,貿易壁壘越筑越高,限制措施層出不窮。
歐洲的這種矛盾心態有其深層原因。
美國不斷施壓,要求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保持一致。
美國甚至威脅對歐盟農產品包括白蘭地加征17%的懲罰性關稅。
在這種壓力下,歐洲試圖兩邊討好,結果卻是兩邊都得罪。
中國對歐洲的這種搖擺態度看得很清楚。
王毅在布魯塞爾明確表示,中國不是美國,歐洲不應該用對待美國的方式來處理對華關系。
這句話點出了問題的關鍵:歐洲需要獨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風。
法國的做法尤其令人失望。
作為歐盟的核心國家,法國本應在中歐關系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馬克龍也曾多次強調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性。
可現實中,法國卻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迎合美國和歐盟內部的保護主義勢力。
這場48小時內的外交翻臉和貿易交鋒,讓人看清了國際關系的現實。
友好的握手可能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較量往往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
中法、中歐之間的這場博弈還會繼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維護自身利益面前,任何國家都不會手軟。
合作共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真正的智慧和誠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