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灣的海馬斯火箭炮在漢光演習中首次轟鳴時,這場看似例行的年度軍演已經撕下了偽裝——它本質上是一場針對2027年臺海危機的全要素壓力測試。
從動員2.2萬預備役創紀錄規模,到把演習時長拉長到十天九夜,臺北正在用極限操演向大陸傳遞一個危險信號:即便面對解放軍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臺灣也準備打一場"刺猬式"的消耗戰。但這場豪賭背后,是臺當局正在把2300萬臺灣人綁上"不對稱戰爭"的戰車,而賭注則是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
(圖1)
臺灣這次軍演最值得玩味的細節,是把預備役訓練與演習周期捆綁成14天的"戰斗套餐"。這絕非簡單的流程優化,而是暴露了臺灣地方武裝力量最致命的短板:常備兵力不足7萬,一旦開戰必須依賴速成民兵填補戰線。
臺灣意高調展示從美國新鮮到貨的海馬斯(如圖1)和M1A2坦克,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精心設計的"武器秀"——既是給島內民眾注射強心劑,更是向美國證明軍售美元沒有打水漂。但這種表演性威懾對解放軍而言簡直形同兒戲,要知道大陸火箭軍庫存的東風導彈數量,足夠給每套海馬斯分配20枚打擊彈頭。
臺當局顯然誤判了"刺猬戰略"的可行性。他們迷信用無人機、機動火箭炮等廉價武器就能抵消解放軍的數量優勢,卻選擇性忽視了一個殘酷現實:現代戰爭早就不再是武器平臺的簡單對抗。
當大陸在臺海周邊建成覆蓋GPS干擾、電磁壓制、網絡攻擊的全維度作戰體系時,臺灣地方武裝力量那些花哨的美制裝備很可能在開機瞬間就變成廢鐵。
(圖2)
更諷刺的是,臺灣地方武裝力量演習還在模擬所謂"灰色地帶騷擾",殊不知大陸真正的灰色地帶戰法——從ECFA經貿絞殺到臺積電技術掏空——早就讓臺灣痛到骨髓卻無力反擊。
大陸對這次軍演的反應值得仔細揣摩。歐亞集團預測大陸可能在7月底啟動反制軍演,但這恰恰暴露了西方觀察家的思維定式。解放軍東海艦隊(如圖2)最近在舟山海域的神秘集結,以及福建沿海突然升級的雷達陣列,都暗示大陸更可能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實施懲罰:
比如突然宣布新的防空識別區覆蓋臺北飛航情報區,或者用海警船常態化穿越臺海中線。這種"非戰爭軍事行動"既能避免給美國介入借口,又能讓臺灣民眾切身感受什么叫"呼吸困難的威懾"。
美國在這場危險游戲中的角色尤其虛偽。五角大樓一邊向臺灣兜售天價武器庫存,一邊又嚴禁臺灣地方武裝力量獲得真正具有進攻性的裝備;白宮高官們把2027年掛在嘴邊制造恐慌情緒,卻始終不敢明確承諾會軍事介入。
(圖3)
這種"戰略模糊"的實質,就是把臺灣變成測試中國大陸紅線的探針。最近解密的美軍推演顯示,即便美軍全力馳援,臺海戰爭勝率也不超過30%——這解釋了為何拜登政府最近突然開始炒作"臺灣和平解決方案",本質上是在為可能的戰略退縮鋪路。
半導體產業鏈(如圖3)或許是臺灣最后的護身符。當臺積電3納米工廠的精密儀器每震動0.1微米都會引發全球股市震顫時,大陸確實需要權衡武力收臺的附帶損傷。
但大陸顯然已經做好兩手準備:比如國家大基金1700億注資,再比如復制臺系芯片供應鏈,這些動作都在為"去臺化"未雨綢繆。等到大陸在成熟制程實現自給自足之日,就是臺灣經濟籌碼價值歸零之時。
當前臺海的危險平衡其實建立在三個錯位認知上:臺灣幻想美國會為"民主燈塔"流血,大陸判斷島內統派勢力仍有翻盤可能,美國則相信永遠能用臺灣牌牽制中國崛起。但歷史經驗表明,當軍事演習的頻次和強度超過某個臨界點,意外沖突的概率就會呈指數級上升。
1996年臺海危機時兩岸軍力差距不過量級之差,如今解放軍對臺灣地方武裝力量已形成代際碾壓,這種實力對比的質變,使得任何誤判都可能觸發難以挽回的連鎖反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