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在此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更應堅定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應對不確定性。知識產權制度型開放,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為全球創新合作與經貿發展注入穩定性。
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型開放取得的成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與國際規則接軌,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世紀80年代,中國先后頒布《商標法》(1982年)、《專利法》(1984年)和《著作權法》(1990年),初步構建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此后,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中國多次修訂知識產權法律,擴大保護范圍,提高保護標準。這些舉措體現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技術創新的顯著特點。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知識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為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義務,中國全面修訂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大幅提升執法力度,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入世后,中國逐步成為全球創新和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外資企業對中國知識產權環境的信心顯著增強。
近年來,中國積極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其高標準知識產權規則對中國制度型開放提出新要求。CPTPP在數字知識產權、商業秘密、藥品專利等方面設定了更高標準,中國主動對標這些規則,推動國內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例如,中國已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加強商業秘密保護、探索數據知識產權制度,展現出深化開放的決心。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是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時,高度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近年來,中國通過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司法保護、優化行政執法等舉措,顯著提升了外資企業的安全感。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持續改善,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優勢。
制度型開放助力創新驅動發展。知識產權制度型開放不僅服務于外資企業,也為國內創新主體提供了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完善專利審查、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國正加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2024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04.5萬件,《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
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國際信心。中國持續推進知識產權制度型開放,向國際社會釋放了堅持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的明確信號。無論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實施,還是CPTPP的對接,都表明中國愿意通過制度型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跨國企業提供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
面對逆全球化挑戰,中國不僅要完善國內知識產權制度,還應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推動構建平衡包容的國際規則體系。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驅動創新發展。
推動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更加公平。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應倡導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規則,關注技術轉讓、公共健康、傳統知識保護等議題。例如,在WTO框架下,中國支持新冠疫苗知識產權豁免提案,體現了對全球公共利益的擔當。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中國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如中美歐日韓五局合作、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等。未來,可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建設,推動全球創新成果共享。引領數字時代知識產權規則制定。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據知識產權保護、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保護等新議題亟待規范。中國可結合自身在數字領域的優勢,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討論,為全球數字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持續推進知識產權制度型開放,既是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全球創新生態的責任所在。未來,中國應繼續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優化營商環境,深度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以更高水平開放贏得發展主動,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新動能。
(作者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原標題:《知識產權制度型開放:為全球注入穩定性》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陳瑜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夏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