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過半。對上海而言,無論中長期戰略任務,還是眼前的發展要務,需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7月7日,十二屆市委七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為國擔當勇為尖兵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
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打基礎”到“建框架”再到“強功能”,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后,正邁出新的步伐。
尤其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亦體現著特殊的戰略意義。
在思想上深化認識,落實在具體行動中。正如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全會上強調的,“抓科技創新,一定要講效率”。要始終注重創新速度和節點管理,強化創新全鏈條各環節的效率意識、速度意識,“在起勢之前落子布局,在定局之前搶先成勢”。
此次全會通過的《意見》,亦強調提升創新效率。其間明確,上海要著眼科技創新全周期,堅持“從0到10”和“從10到0”相貫通,分領域、分階段加大對創新企業、科研機構的政策供給,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更好實現全過程創新、全鏈條加速。
在7月3日召開的市委季度工作會議上,則著重強調了政策措施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
圍繞經濟運行調度和企業服務,陳吉寧在會上指出,要深刻認識經濟工作規律,準確掌握經濟運行底層邏輯,把握“周期性”、抓住“窗口期”,緊扣行業領域發展趨勢,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和根本問題。
體現在微觀層面,企業的各種具體經營活動,亦有不同的“窗口期”。面對企業的迫切訴求,政府的回應是快是慢,服務及時與否,影響經營成效,更影響企業感受度和市場的預期。
也正因如此,陳吉寧對在座干部強調,抓窗口期,既是能力體現,更是作風展現。
他表示,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對企業訴求辦理回應要更加到位,及時發現企業經營實際需要,深入了解企業發展動態動向,“量身定制”做好服務,精準支持企業抓住機遇、在滬發展壯大。
及時性,也包括跟蹤評估、實時反應、動態調整。這與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密切相關——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政策要持續有效,就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
市委季度工作會議明確,面向企業和群眾的政策,要加強跟蹤評估,定時“回頭看”,及時調整完善,從而跟得上實踐變化、經得起時間檢驗。
而在市委全會上,關于創新效率,有一種現象被與會者多次提及:對于新趨勢新情況新業態,有時“醒得早、起得晚”,以致錯失良機。
強調效率,就是要醒得早,也要起得早,還要動得早。大家都感到,面對技術熟化周期、成果轉化周期、產品迭代周期大大縮短和“窗口期”轉瞬即逝的特點,這方面要有緊迫感,要建立相關的機制。
針對支持機制,會上提出三條路徑:金融促加速、政策促加速、監管促加速。
具體而言,要加強對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這方面的強度要上去,從概念驗證到樣品樣機研制再到商業落地、產業化放大,各環節都要有接力加速機制;各類政府引導基金和國資創投基金,要根據創新企業的成長節奏提高投決效率。
政策方面,要針對創新全過程存在的卡點堵點,優化政策服務,創新支持方式,包括建設高質量孵化器、公共研發平臺,推動數據開放共享、政策免申即享等。
監管方面,則要在守牢安全底線基礎上,強化包容友好,對前沿領域技術創新試點沙盒監管,鼓勵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
“各類創新政策的設計,一定要把有利于創新加速作為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陳吉寧說。
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努力把創業者從非必要、非緊要的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時間、精力用于科技創新和擴大市場應用。
換言之,從政府端,應當最大程度在流程上化繁為簡、在制度上深化改革,并加以及時、有效、針對性的政策供給和服務,在目標任務、行動方案和政策舉措上始終保持長期性、穩定性、可預期性,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有了這樣的好環境,在市場的洗禮中,“醒得早”的創新者、經營者,自然會更自覺地“起得早”“動得早”。
原標題:《【上海一周】“醒得早”還要“起得早”》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陳正寶 攝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觀見工作室出品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朱珉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