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前面提到了李云龍幾次抗命,受到的懲罰卻不同。有時候李云龍覺得自己立了大功,應該被褒獎,結果卻被撤了職。有時候李云龍又覺得自己這次真闖了大禍,搞不好就要被槍斃,結果卻安然無恙。
歸根結底,還是我軍戰術比較靈活的,并沒有那么教條主義和僵化死板,只要不觸碰紅線,還是能充分發揮各級戰斗單位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八路軍也是一支紀律相當嚴明的隊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里第一條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李云龍雖然成功完成了阻擊和撤退任務,但終歸是沒有按上級要求突圍,增大了戰士們的傷亡,結果便是被撤了職。
那么,接下來,彭老總又做了哪些安排呢?
楊角風談《亮劍》系列文章第3期:彭總為什么要派丁偉去新一團,李云龍則頂替孔捷去獨立團?
一、
關于李云龍戰場抗命這種事,這里再多說幾句,算是對上一期內容的一些補充。
眾所周知,李云龍這個劇情人物,并非完全杜撰的,也存在好幾個原型,其中就包括了王近山、許世友和鐘偉。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幾位將軍都曾經有過戰場“抗命”的情況,比如王近山,外號“王瘋子”。建國后,有一次北京軍區副司令空缺,毛主席還提議,問那個不聽指揮的“王瘋子”在哪,可以派上用場了。
還有許世友,就不服粟裕,孟良崮戰役前,他就不服從指揮向粟裕發難,粟裕只能向陳毅求助,讓陳總發飆罵了許世友一頓,才罷休。跟許世友一起不服粟裕的還有宋時輪,濟南戰役前也是拍桌子不聽指揮,后來告到了軍委,毛主席都發飆了,這才服軟。
還有鐘偉,1947年,在林總手下的他原本奉命去追擊敵軍一個團,但是在行軍途中發現了更大的戰果,走不動了。林總接連發了三封電報催他,他都拒不執行,還回信解釋原因,最終林總無奈采納了他的建議。
事后林總還通令全軍,認可了他的“抗命”行為,還對他的二縱五師通令嘉獎。
其實前面一期我也分析過了,彭老總將李云龍撤職的原因,戰場抗命只是一個明面上的罪名。真正原因還是心疼新一團的將士,他們的傷亡可不是一個坂田能換來的。這也是當初我軍選擇敵后游擊,而不是正面抗日的原因所在。
二、
講到這里的時候還得再多說幾句啊,不得不感慨,毛主席的眼光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西安事變后,國共坐下來一起商議,作為兄弟,咱們就別禍起蕭墻,讓小鬼子撿便宜了。于是,我軍被收編成了八路軍,但是后面的仗該怎么打,大家的意見并不統一。很多將領建議跟小鬼子正面干,但有兩個人不贊同,朱老總建議打運動戰,毛主席則建議打游擊戰。
而所謂的游擊戰,就是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辟第二戰場,侵擾敵占區,給前線舒緩壓力!
當時很多人不同意這個看法,毛主席就一個個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最終達成了共識。隨后,就把想法告訴了老蔣,說我們不正面打,我們去敵后打,駐扎到淪陷區的農村,不斷騷擾敵軍。
當時老蔣都感動的要哭了,淪陷區啊,小鬼子的占領區,這條件不是一般的苦,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全軍覆沒的境地。于是,又給彈藥,又給物資的,同意了八路軍深入敵后,敵后抗戰。后來的平型關大捷,也讓老蔣看到了八路軍的實力,還給了嘉獎:
“25日一戰,殲敵如麻,足證官兵用命征戰。”
但是,毛主席覺得這樣打下去不行,雖然殲敵一千,但自身的傷亡也很大,這樣拼下去,沒多久軍隊就拼光了。所以,繼續發揚游擊戰精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說白了,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