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中東的七月,熱浪滾滾,地緣政治的“火藥桶”又一次被點燃。2025年7月初,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通過彭博社向中國發出急切呼吁:希望中方利用自身政治和經濟影響力,敦促伊朗收斂其核計劃和軍事行動。總領事聲稱,伊朗通過石油出口獲得的資金正流向地區“惡意活動”,這無異于在動蕩的局勢上再添一把火。以色列的喊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將中國推向了國際輿論的焦點。
面對這一“點名”要求,中國外交部迅速亮明了態度。就在2025年7月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回應了外媒提問。她強調,近期中東爆發嚴重沖突,“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很清楚”,中方希望實現持續有效的停火,推動地區重回和平穩定。針對伊朗核問題,毛寧重申必須通過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決,呼吁各方“相向而行”,讓伊核問題回歸談判軌道。這番表態,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卻清晰傳遞了中國主張對話、反對施壓的立場,像一股清流在硝煙中流淌。
伊朗石油(資料圖)
以色列的呼吁并非空穴來風。總領事在采訪中具體指出,伊朗石油收入被用于資助軍事行動,矛頭直指德黑蘭的核野心。數據顯示,伊朗石油出口近年雖有波動,但2025年上半年日均仍超百萬桶,資金流向成為以方擔憂的核心。然而,中國作為伊朗石油的主要買家之一,一貫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毛寧的回應巧妙避開了直接“干預”,轉而聚焦沖突根源——呼吁停火和地區穩定。這既是對以色列的間接答復,也彰顯了中方“勸和促談”的一貫哲學,不隨外部壓力起舞。
幾乎同時,美國也加入了這場博弈。2025年7月3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突然宣布新制裁,針對多個協助伊朗石油貿易的商業網絡。聲明顯示,被制裁實體包括伊拉克商人經營的公司、參與秘密運輸伊朗石油的船只,還有七名黎巴嫩真主黨高級官員及一家關聯金融機構。這些措施旨在切斷伊朗的“資金鏈”,美方稱其為遏制“惡意活動”的必要手段。制裁名單長達數十個實體,涉及多國網絡,凸顯美國對伊朗施壓的升級姿態,但效果如何,尚難預料。
伊朗(資料圖)
中東局勢的復雜性,遠非簡單呼吁或制裁所能化解。沖突的“是非曲直”在毛寧口中被點明——暗示以色列在加沙等地的行動加劇了緊張。伊朗核計劃自2015年伊核協議破裂后便懸而未決,如今以色列擔憂其加速推進,美方則以制裁回應。這種“施壓循環”看似強硬,卻可能適得其反,正如歷史所示:制裁往往推高油價、傷及平民,卻難改政權決策。中國的主張,正是跳出這一循環,倡導各方放下成見,回歸聯合國框架下的對話。畢竟,和平不是強權博弈的獎品,而是共同協作的果實。
中國在此事中的角色,值得深思。面對以色列的“喊話”,中方未直接介入斡旋,而是亮明原則:沖突需停火,核問題需外交。這并非回避責任,而是基于一貫的中立立場。中國在中東的利益多元,包括能源合作與地區穩定,毛寧的回應強調“政治解決軌道”,正是為避免選邊站隊。國際社會不乏聲音認為,大國干預常火上澆油,中國這種“第三方”姿態,或許能為僵局注入新思路——以發展促和平,而非以制裁激對抗。
美國(資料圖)
七月的中東,風聲鶴唳。以色列的呼吁、中國的表態、美國的制裁,交織成一幅地緣拼圖。2025年7月初的這場風波,暴露了各方訴求的鴻溝:以色列求安全,伊朗謀生存,美國保霸權,中國倡和平。未來,若各方能真正“相向而行”,停火或可期;反之,制裁與喊話只會加深裂痕。中東不需要更多火藥,而需要一盞明燈——照亮對話之路。中國的外交智慧,或許正為此點亮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