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對中國口無遮攔、頤指氣使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大概心情不會太好。她連續2天被中方公開“處刑”,先是被中國外交部“教育”了三分鐘,然后又被中國商務部一頓痛批。
與此同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社交媒體上公開點名讓她下臺。正如中方所說,馮德萊恩的心態需要平衡一下了。
馮德萊恩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馮德萊恩公開聲稱,中國"扭曲貿易"、"限制"歐洲企業云云,給中國扣了一堆帽子,還提出“再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要求中國減少所謂的"過剩產能"、要求中國限制與俄羅斯的合作……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了將近800字,差不多3分鐘說完,毫不客氣地反擊了馮德萊恩:中歐合作基于互利共贏,宏觀經濟環境、國際貿易條件和雙方產業結構等,都是影響中歐經貿的重要因素,歐方出了問題,不能單方面歸責給中國,更不能強買強賣。
隨后,中方也指出了歐方的毛病,那就是過于“雙標”,因為補貼絕非中國獨有的政策。歐盟公共采購市場實際上存在不少隱形壁壘,遠非歐方聲稱的那樣公平開放。歐方這種做法違背了自由貿易精神,也影響了中歐經貿的良性發展。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緊接著,商務部也在10日再次回應了1000多字,并且開門見山地指出馮德萊恩的指責,并不能真實反映中歐經貿的現狀。事實上,中國一直在努力擴大市場開放,反觀歐盟,卻是在保護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尤其是補貼政策方面,歐盟自己也是歷史上的"補貼大戶"。
僅在2021年至2030年間,歐盟就計劃提供超過1.44萬億歐元的補貼。歐盟在指責別人的同時,也該先照照鏡子。
近年來,歐盟濫用貿易救濟工具,并利用單邊工具,頻繁對中企發起調查,導致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倒退,營商環境持續惡化。
關于所謂“產能過剩”的指責,中方澄清道,單憑產量和出口量并不能定義何為過剩。中國新能源產業也并不存在“產能過剩”,當前,新能源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和中長期看,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中國的綠色經濟增長正在支持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較之下,歐方因內部競爭力下降而產生的焦慮,更應被稱為“過剩”。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
馮德萊恩在中國這邊被接連“上課”之際,她在歐洲議會面臨著不信任投票。特別是她被指控有濫用歐盟資金的行為,還惹得中國的“老朋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社交平臺上直接喊她趕緊辭職。這更是讓她處在了風口浪尖上。
除了這些紛擾不休的爭執,中歐之間其實還有很多合作的契機。隨著王毅外長的歐洲之行,不少戰略問題正被擱到桌面上談判。中方一直主張加強互信,尤其是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政治化、復雜化。
當前,中歐關系面臨著重塑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雙方在氣候變化、多邊主義等議題上有不少共同語言,這就是合作的基礎。但另一方面,歐盟依然深陷"去風險"的思維,把很多問題政治化,對中國有所防范。
7月2日,王毅會見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拉斯
無論如何,中歐之間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大貿易伙伴,關系還是相當牢固的。盡管有些人高喊"去風險",但現實情況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割裂沒那么容易。反而,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這些新興領域,雙方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
當然,要真正推進合作,就需要從政策層面打開缺口。從市場準入到技術標準制定,各個環節都得有新的協調和溝通。畢竟,兩者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并存,找到利益平衡點才是長久相處之道。
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注定了中歐之間會有一些看法不一致的地方。然而,這也正是雙方能在包容中求同存異的契機。
總之,中歐這盤大棋,不是一朝一夕能決定勝負的。未來雙方能否繼續在合作中互惠互利,還需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去經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偏激的立場和狹隘的保護主義,最終只會使局面變得更加復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