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中美財政部門會晤召開前,特朗普故技重施,下令制裁18家中企。這一行為是否仍是“極限施壓”戰略的翻版?即將到來的中美會談還能取得成果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最新報道,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稱,美國已將18家中國公司、兩家土耳其公司和一家阿聯酋公司列入與伊朗相關的制裁名單里。而從其發布的通知內容來看,這次對中企的制裁仍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充滿著美國式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只允許美國自己不間斷地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裝備,卻不允許中企與伊朗的正常貿易。
類似的借口美方實在是用過太多次了,拜登任期內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有中企因為所謂的“援俄”而被美方制裁;特朗普有意緩和美俄關系,于是換了個借口,將制裁中企的理由改成了“援伊”,換湯不換藥而已。耿爽大使曾經明確表示,“如果中國真的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補給,那戰場的局勢早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這句話放到伊朗身上也同樣適用。
但實事求是地講,美方的野心恐怕不止制裁中企,而是想借助制裁中企來迫使中方讓步。負責制裁中企的美國財政部,目前也同樣肩負著中美貿易談判的責任,其部長貝森特已經發出預告,稱他將在未來幾周時間內與中國同行會面,以推進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之間關于貿易和其他問題的討論,并希望能夠與中國合作“一起做一些事情”。
一邊制裁18家中企,一邊卻聲稱要和中國同行進行“友好討論”,美國財政部這一做法充分體現出了本屆特朗普政府對外交流的核心策略——極限施壓。拜登政府在四年時間里竭力拉攏盟友,試圖在中國周邊構建起一道反華包圍圈,以此來增加自己對華施壓時的籌碼;特朗普上臺后放棄了這一做法,轉而開始以加征關稅為手段實現其遏華目標。這一招在中方實施對等反制之后效果并不顯著,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徑”。
于是可以看到,這幾個月美方搞了不少小動作,包括對中國留學生施壓、加征高額關稅針對越南的轉口貿易,以及這次的制裁中企和限制中國公民在美國購買農田。其目的仍然是多積攢幾張談判時的底牌。在“大而美”法案通過之后,貝森特的任務之一便是推銷美國國債,因此他也的確有與中方搞好關系、維持當下美國金融秩序的動機。但是在談之前,美方一定不會讓自己處在“求人”的弱勢地位,反而要盡可能地向中方展現自己的強硬。
這種做法其實也并沒有在中方身上取得多大效果。特朗普加征關稅以來中美在第三國進行了兩次公開的磋商,美方搞的小動作并沒有讓天平朝美方那里傾斜多少。如今貝森特等人雖然仍在推進“極限施壓”,但其結果是可以預料到的,中方也預備好了自己的后手。最新數據顯示,中方目前正在繼續增持黃金,總儲備連續八個月上升,與之相對的,中方手里的美國國債規模卻在不斷縮小。
如果以貝森特為首的白宮官員認為自己有能力在中國帶頭拋售美債的背景下把美債賣出去,以此給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兜底,那他們未免太過于樂觀了。美國財政赤字膨脹及美元疲軟預期引發的擔憂難消,一些國家因此在重新考慮對美國資產的依賴。如果中方帶頭行動,足夠讓貝森特等人焦頭爛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