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余暉
據央視報道,7月7日至9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吳政隆在陜西、四川調研經濟運行、政務服務等工作。
吳政隆強調,要聚焦群眾和企業所需,扎實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完善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深入推進“一網通辦”,著力打通數據壁壘,推動惠企政策直達快享,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滿意度、獲得感。
什么是“高效辦成一件事”?
簡單來說,是通過改革優化審批流程,法人或個人只需提交一次申請即可并聯辦理多個業務,大幅度減少,跑動次數和辦理時間,是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
“高效辦成一件事”,至少包含兩層含義。第一,“高效”,強調的是效率,是不能拖拖拉拉來回推脫;第二,“辦成”,強調的是結果,不是老百姓折騰了一圈兒又回到了原地。
這項政策牽動的,是千千萬萬普通群眾和企業的切身利益。“高效”“辦成”,也就意味著容不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更容不得“不送禮、不托關系,就辦不成事”的荒唐事。
事實上,這幾年來,國務院系統在“高效辦成一件事”上常抓不懈。
從2024年起,國務院每年都會在當年的1月和7月發布“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清單中涉及的是關乎企業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比如,在2024年1月發布的重點事項中,個人事項就包括新生兒出生、教育入學、退休等。
這一機制還在持續健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
國務院5月9日和6月27日的常務會議,都提到了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
國務院提到,要加強常態化機制建設,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全面落實,結合群眾和企業反映突出的問題優化拓展事項范圍,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增加特色事項,推動銀行、醫院、電信等更多公共服務集成辦理。
就在7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的意見》,提到“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加強部門協同和服務集成,帶動政府治理能力整體提升”。
“高效辦成一件事”,方便的是群眾,同時也給政府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兩點需要厘清。
第一,“高效”才算“辦成”,“辦成”務求“高效”,這是在倒逼政務服務專業水平整體性提升。企業是否該享受補貼?產品在不在減稅政策范圍內?都需要精準識別。一句話,既要讓群眾少跑腿,也要精準識別風險、去偽存真。
第二,“高效”系于“統籌”。因為“每一件事”的背后,往往都牽扯多部門、多環節,關鍵在跨部門協同和數據共享。
而目前的癥結也正在于此。
此次在調研期間,吳政隆特別提到,要“著力打通數據壁壘”。
說到底,給政府部門“加壓”,正是為了群眾真方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