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剛上任不久的北約秘書長呂特拋出一句震撼言論:中國一旦武統臺灣,將讓普京同時入侵北約。乍聽之下,真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在比利時喝了太多精釀。
聽上去像是新版冷戰小說的開頭,只不過講的人是一個掌握實際權力的國際組織領導者。
但這個邏輯有多扯,很多人一聽就知道。
首先,事實根本不是他說的那樣。
中國外交部早就多次表態,沒有向俄提供致命性軍事援助。6月中旬,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中方代表耿爽再一次當面指出:“如果中國真給俄羅斯送了那么多武器,這場俄烏沖突早就打完了。”一句話戳穿了西方媒體反復炒作的“援俄論”。
再說,中俄不是軍事同盟,中方也從未將“臺海問題”外包給莫斯科解決。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沒人能插手,也用不著找人幫忙。普京去年在接受俄媒采訪時也明確說過:“臺灣是中國的事,我們不會介入。”
呂特這么一說,反而顯得很擰巴。他既在造“中國威脅論”的勢,又想挑撥中俄。明面上是嚇美國,實際是在敲打歐洲盟友,想讓他們掏更多軍費。
你看,他后面就補了一句:如果我們不多掏錢,就等著學俄語吧。這種“恐嚇式呼吁”,已經快成他上任以來的固定套路。
就在幾個月前,媒體拍到他和特朗普在一起笑得滿臉褶子,還被爆料在私下稱特朗普為“Daddy Trump”。這話說出來,就連美國那邊的保守派也覺得怪怪的。一個歐洲高官對一個美國總統用這種稱呼,明顯是在“刷忠誠”。
有意思的是,呂特在講話里拼命強調“美國必須留在北約”,因為北約對美國“至關重要”。這跟特朗普一直喊的“歐洲在搭美國便車”形成了對比。說白了,呂特現在的策略很簡單:嘴上“舔美”,手里敲詐,靠“中俄聯手威脅論”逼美國多投錢、留在歐洲,順帶把歐洲各國也綁得更緊。
但這些嚇人的話,對中國沒什么實際意義。
中國統一臺灣的戰略、節奏、時間點,從來是按自己的主權和國家利益來決定的,跟普京有沒有打北約、美國有沒有顧得上沒關系。
而且,就軍事層面講,解放軍現在對臺的全面投送、島鏈突破能力早已大幅提升。2025年春季的“聯合利劍-III”演習,已經模擬實戰場景對臺灣本島、外島和“美艦介入”進行了聯動應對。日本防衛省今年3月發布的東亞安全報告也承認:大陸對臺的“灰色地帶”壓力已經轉向“準戰爭狀態”的實質演練。
說白了,臺灣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解決這件事也只靠自己。呂特想象中那種“中俄手牽手打世界大戰”的劇本,說穿了就是為了造聲勢搞嚇唬,既嚇美國,也嚇歐洲。
其實他這種言論,反而暴露出北約的焦慮。
從2024年起,俄烏戰場態勢已經逆轉,俄羅斯靠著新一輪的戰時動員和軍工體系重啟,在哈爾科夫、蘇梅方向重新推進。根據《經濟學人》今年5月的報道,俄方每月炮彈產能已接近北約國家一年總量的三倍。北約這才急了,開始高喊“中國、朝鮮、伊朗一起支援俄羅斯”,意圖找個“統一敵人”。
但找敵人容易,理清現實更難。北約的問題,根子還是內部撕裂、戰略焦慮和對中俄崛起的結構性不適應。
美國想抽身東亞,又不想放棄歐洲利益;歐洲想自己決定命運,但離了美國又心里沒底。在這種矛盾中,呂特成了一個“多面人”,既要安撫美國“爸爸”,又得壓歐洲國家多出錢。“中俄聯合入侵”的劇本,就是他眼下最方便的“恐嚇工具”。
說到底,他這番話聽起來像是醉話,但卻映出了西方世界內心的清醒:中國統一臺灣只是時間問題,而北約對中國沒有太多實際影響力。
呂特或許不是真的喝醉了,他只是說出了西方不愿承認的那句實話。
參考資料:
北約官網 2025年7月7日發布會實錄
聯合國安理會中國代表發言,2025年6月
《經濟學人》2025年5月東歐軍情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