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人一頓晚飯,吃了半斤多白酒,抽了五六根華子,菜里半碗油都不夠他涮饅頭,身邊人勸他“您都多大歲數了,少喝點行不?”,老人擺擺手,呵呵一笑“活這么大歲數不容易,我這就叫及時行樂。”
這位笑容滿面的老人,就是相聲界的“蔫哏”大師楊少華,可誰能想到,就在2025年7月9日這天,94歲的他在參加完一場剪彩活動后,午休時安詳離世。
很多人都在問,一個93歲的高齡老人,高溫天氣下還被推著輪椅出去站臺,他的離世真的只是壽終正寢嗎?
楊少華老爺子的晚年生活,用一個詞形容來形容,那就是放飛自我,自稱“90后”的他比真正的90后還會玩,白酒、香煙、大魚大肉,樣樣不落,在視頻平臺上,我們時常能看見他拿著華子抽得正歡,一頓飯能喝小半斤白酒,還專愛吃肥肉。
那楊少華平時的飲食習慣怎么樣,據了解,他幾乎頓頓大魚大肉,煙酒不離身,有時候飯桌上的菜油膩得不行,別人都嫌膩,他卻像吃到了美味佳肴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最近兩年的短視頻里,常能看到他試吃各種零食,從淀粉腸到江米條,樣樣都不落,甚至在他去世當天,他兒子楊倫的賬號“楊爺爺的快樂生活”還更新了楊少華吃淀粉腸的視頻。
別以為這就完了,他的生活習慣跟健康完全是兩條平行線,醫生叮囑他保持規律作息,他卻常常玩到深夜。
正常人一天至少喝八杯水,他卻以茶代水,有時干脆白酒下肚,更要命的是,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老年疾病,按理說應該控制飲食、忌煙忌酒、作息規律,可他全都當耳旁風。
兩年前楊少華還因為高血壓住進了ICU,在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后,他康復出院了,本來這件事應該給他敲響了警鐘,讓他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可出院后,他自嘲“又贏了一次”,然后繼續我行我素,在社交平臺上發的視頻里,他依然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
其實這些年,楊少華的身體狀況已經逐漸惡化,他不僅患有高血壓,還有糖尿病,晚年更出現帕金森病癥狀:上肢震顫、吞咽困難,說話不利索。
可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該吃吃該喝喝,在一些短視頻里,他的面部表情呆滯,嘴巴張著無法閉合,眼睛茫然看向前方,但仍然被要求配合拍攝。
不過就楊少華這樣的生活習慣能活到94歲真是挺不容易的,很多人都說他是靠頑強的生命力在支撐,看看現在的年輕人,三十幾歲就開始養生,保溫杯里泡枸杞,飲食清淡,煙酒不沾。
再看楊少華,跟這些年輕人完全相反,可是他愣是活到了94歲高齡,不得不說,這真是個奇跡。
不過話又說回來,楊少華之所以能活這么大歲數,一方面是他天生體格不錯,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他心態好。
他常說“人生在世,盡在于飲食”,把這當成自己晚年的箴言,在他看來放縱享樂,活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雖然說這種心態確實對長壽有幫助,但問題是,過度放縱終究會透支健康。
更讓人心疼的是,在楊少華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他的家人卻沒有強制他改變生活方式,他兒子楊倫曾在直播中說“爸爸患有糖尿病卻嗜甜如命,每次勸阻都被我就好這口反駁”。
他的家人也就是口頭上勸說一下,但實際上就隨他心意去了,因為在他們看來,老人家這輩子已經受了太多苦,晚年就該讓他開心。
這種放任的態度,導致楊少華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醫學專家指出,長期煙酒和高熱量飲食嚴重損害了他的肝臟、心臟和腎臟功能,到了晚年,他骨瘦如柴,走路都成問題,說話也不利索了。
正是因為楊少華的放縱生活方式,再加上家人的縱容,才給他的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有人說他是在享受生活,有人說他是在透支生命,無論哪種說法,有一點是肯定的,任何人的身體都是有極限的,過度放縱終究要付出代價。
九十四歲的老人為何活得如此放縱,還得從他年輕時的經歷說起,瞧瞧他的人生軌跡,那真是一部從苦難到輝煌的奮斗史詩。
楊少華193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戶窮苦人家,在家排行老四,小時候家里窮得叮當響,沒幾年老爹就撒手人寰了,那年頭,沒爹的孩子可真不好過,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讓楊少華早早懂得了生活的艱辛。
小小年紀的他就得和媽媽一起撿廢紙、拾煤核,掙點小錢補貼家用,在楊少華13歲的時候,被介紹到西單商場當學徒,學修理皮鞋,學徒是沒有工資,只能混口飯吃,對那時的他來說已經是天大的幸事了。
命運這東西,還真是妙不可言,那家鞋店旁邊恰好是啟明茶社,楊少華一有空就往那兒鉆,茶社里的相聲演員一開腔,臺下的人就笑得前仰后合,他看著看著也被相聲迷住了,天天琢磨著學兩句。
然而因為他學相聲太過投入,連本職工作都給耽誤了,最后被鞋店老板辭退,后來他又混進明園茶社做雜工,邊打雜邊偷師學藝。
那時候,相聲名家郭榮啟對這個機靈的小伙子頗有好感,有意收他為徒,可按規矩拜師得“擺知”,那可是要花錢的,然而當時的楊少華哪來的錢啊,這事就這么擱置下來了。
盡管如此,楊少華還是在郭榮啟那里學到了不少本事,16歲那年他就登臺演出了,當時的相聲界可不像現在,沒有“德云社”這樣的大平臺,也沒有網絡直播帶貨的路子,演出一場掙幾個錢,也就夠填飽肚子。
后來19歲的楊少華來到天津,在大明鋼廠當起了鉗工,白天干活,晚上還不忘琢磨相聲,因為這份“業余愛好”他很快成了工廠工會的文藝骨干,后來,他被調入南開區曲藝團,正式成為專業相聲演員。
文革期間,相聲演員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像侯寶林、馬三立這樣的大師都被下放勞動或改行,楊少華自然也不例外,那時候他已經有了四個“虎氣生生”的兒子,再加上他們夫妻倆,他一個人的工資要要養活六口人。
“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話說的是家里有一個兒子的情況,可是楊少華家里有四個,那日子得多難熬啊,于是,他每天“天亮上班,天黑下班”,工作之余還得到處跑場子說相聲掙外快,劇場、車站、碼頭,只要有機會,他都不放過。
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老伴兒心疼地說“我們家掙錢的回來了”,這話卻讓楊少華感到一絲溫暖,看著四個活蹦亂跳的兒子,再苦再累也值了。
楊少華的藝術生涯并非一帆風順,他早期曾給相聲大師馬三立捧哏,后來又為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捧哏,合作演出了《戒煙》《地理圖》等經典節目。
楊少華也曾投靠過侯寶林,在侯家住了一段時間,據他自己回憶,在侯家經常被當傭人使喚,買東西、打雜,干的都是些瑣事,在北京站不住腳,他只好又回到天津發展。
楊少華的人生轉折點來得晚,上世紀90年代初才來臨,那時候的楊少華已經57歲了,和趙偉洲搭檔,創造了“蔫哏”風格,1990年他們合作的《枯木逢春》獲得“銅陵杯”相聲大賽最高獎,楊少華的名氣這才慢慢打開。
到了2003年,71歲的楊少華與兒子楊議搭檔,在第二屆CCTV相聲大賽中憑借《肉爛在鍋里》獲得一等獎,次年,他們主演的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熱播,楊少華飾演的楊豐年老爺子走進了千家萬戶。
一直到2018年,87歲的楊少華終于登上他夢想中的舞臺,春晚舞臺,參演了小品《為您服務》,圓了多年的“春晚夢”,此后,他還和兒子楊議一起開辦了“楊光相聲社”,為傳承相聲藝術繼續發光發熱。
回顧楊少華的一生,前六十年都在為生計奔波,為養家忙碌,他吃過太多苦,也受過太多累,好不容易到了晚年,事業有成,兒孫滿堂,他可不是該享受享受了。
話說回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楊少華晚年的放縱,或許正是對早年艱苦生活的一種補償,他把“人生在世,盡在于飲食”當作晚年的箴言,雖然不夠健康,但確實充滿了他想要的那種自由和快樂。
在大家看來楊少華的放縱和他的兒時貧困有著直接的聯系,那些從小衣食無憂的人,往往對物質沒那么執著,而那些曾經貧困的人,一旦有了條件,往往特別想彌補過去的虧欠,楊少華的晚年生活,某種程度上是他在向童年的苦難說再見。
還有就是楊少華的家庭觀念特別強,作為一個經歷過生活最底層的人,他深知家人的重要性,他一生勤勞善良,為的就是給子女們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他的小兒子楊議能在相聲界站穩腳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父親的支持和幫助。
可惜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楊少華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的“任性”最終還是透支了自己的健康,那個曾經扛起一個家的頂梁柱,終于在94歲高齡的時候,悄悄地放下了肩上的擔子。
楊少華嘴上說不在乎身體,可手上的藥卻一天比一天多,視頻里能看到,他桌上擺著好幾瓶藥,有控制血壓的,有降血糖的,還有治療帕金森癥狀的。
如果他將這些藥吃下去,再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想來效果應該會不錯,可老爺子一邊吃藥,一邊繼續大魚大肉、煙酒不離手,這不是自相矛盾嘛。
楊少華到了晚年,出現了明顯的帕金森病癥狀:走路不穩,需要人攙扶,手抖得厲害,連剪子都拿不穩,說話也含混不清,有時候幾分鐘才能蹦出一句完整的話。
楊威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父親午覺醒來后說“有點暈,咱上醫院看看”,還沒到醫院人就沒了,醫生診斷為心臟驟停,這是很多老年人常見的離世方式。
人們常說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管住嘴,邁開腿”,意思是控制飲食加上適量運動,對健康特別重要,可是楊少華這兩條都沒做到,不僅飲食不節制,還缺乏運動。
說到底楊少華的離世與其說是壽終正寢,不如說是一種警示,警示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警示我們不要過度放縱,警示我們要關愛老人,不管是誰,身體都有極限,過度放縱終究要付出代價。
縱看楊少華這一生,從北京貧民窟里撿垃圾的窮孩子,到家喻戶曉的相聲泰斗,他用九十余載的人生寫下了一部傳奇,童年的貧苦讓他對物質生活格外渴望,晚年終于條件允許了,他選擇了放飛自我,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
煙酒肉這三樣東西代表了楊少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著他擺脫貧困的自由,然而這種不加節制的放縱,最終加速了他健康的惡化。
楊少華的故事告訴我們,健康才是享受生活的基礎,無論多么追求享樂,也要懂得適度,無論多么忙于工作,也要注意休息。
愿楊少華一路走好,也愿所有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老藝術家們能擁有健康、快樂、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