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爆料:黃仁勛訪華前與特朗普會面
根據當前信息,英偉達CEO黃仁勛計劃于2025年7月10日訪問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并于次日啟程訪問中國。
7月10日:黃仁勛抵達華盛頓,與特朗普在白宮會面。
7月11日:啟程前往中國,開展為期數日的訪問。
路透社、彭博社等國際媒體率先報道,中國環球網、百家號等平臺轉載,英偉達及白宮尚未正式回應。
半導體政策:特朗普政府正醞釀進一步限制AI芯片對華出口,黃仁勛可能就政策細節與美方溝通。
科技競爭: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出口管制等手段維護技術優勢,英偉達需平衡中美市場利益。
黃仁勛的訴求:
中國市場穩定性:英偉達在中國設有研發中心(如上海),且中國是其重要收入來源。2025年4月,黃仁勛曾訪華并表態“愿深耕中國市場”。
政策靈活性:尋求美方對特定產品(如H20芯片)的出口許可,緩解監管壓力。
中美科技博弈:
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限制對華投資,中國則加速半導體自研(如華為昇騰芯片)。
黃仁勛的“雙線外交”反映科技企業在地緣政治中的生存策略。
特朗普的立場:
主張“美國優先”,但需平衡科技巨頭利益。此前曾取消電動車強制令,部分回應馬斯克等企業家訴求。
對華政策強硬,但可能為特定企業(如英偉達)提供例外空間。
正面:若會面促成政策松動,可能緩解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壓力。
風險:過度依賴美方政策可能損害其在中國市場的長期信譽。
對中美關系的啟示:
溝通渠道:此次會面顯示兩國在科技領域仍存在對話空間,但需避免“脫鉤”加劇。
第三方角色:科技企業可能成為中美關系中的“緩沖帶”,但需謹慎處理政治敏感問題。
黃仁勛與特朗普的會面,本質是科技巨頭在地緣政治夾縫中的生存策略。英偉達需在遵守美國出口管制的同時,維持中國市場的業務穩定。此次會面雖無法根本改變中美科技競爭格局,但可能為雙方提供政策調整的試探機會。未來,如何平衡合規與創新、政治與商業,將是所有跨國科技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