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7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重識陽泉——“百團大戰主戰場”的“新戰役”》的報道。
這是一座地處太行山上,卻以“泉”命名的城市。這是一座建市78年,歷史文化燦若星辰的城市。
陽泉,扼控太行山中段,自古是“燕趙秦蜀往來之道”,號稱“晉冀要沖”、山西的“東大門”。境內多山,又有桃河穿城而過,連起座座峰巒,一如陽泉人挺立的脊梁。陽泉在抗日戰爭中頑強破襲,擊退外敵入侵;在民族至暗時刻,扛起實業大旗,謀解家國之困。
邁入現代化,陽泉傳承紅色基因,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質,在改革轉型中破襲產業困境,在城市建設中做好民生答卷。
陽泉城市景觀。這座年輕又古老的城市,屢次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卻帶著英勇頑強,一次次御敵破襲。張哲遠攝
追隨總書記的足跡,記者走進陽泉,來聆聽這里刻骨銘心的故事,蒼勁有力的人文經濟脈動,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御敵破襲:抗戰之城
在山西,沿青銀高速自西向東,駛過太原、晉中,一路向前,隨著山脈隆起,河與路交匯,一塊紅底黃字紀念碑赫然出現,上面寫著“陽泉 中共創建第一城”。
1947年5月4日,中共冀晉區黨委、行署把剛剛在正太戰役中獲得解放的陽泉鎮及附近3個村從平定縣劃出,設立了陽泉市。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有計劃、成建制地組建的一個嶄新的市委、市政府。由此,陽泉從娘子關下的一個小鎮成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奠定了這座英雄城市的紅色基因。
這座年輕又古老的城市,屢次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卻帶著英勇頑強,一次次御敵破襲。
清晨爬獅腦山是很多陽泉人的習慣,他們常常到此瞻仰百團大戰紀念碑。暮色下,數千名八路軍將士和煤礦工人、農民一同面帶怒色,奮力掀翻鐵軌。這是獅腦山山巔百團大戰紀念館里的一處布景,真實再現了正太鐵路破襲戰的場景。彼時,“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的口號響徹天際。
1940年,抗日戰爭處于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妥協投降危險加重,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加緊推行“囚籠政策”,共產黨面臨空前抗戰困難。為沖出至暗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身而出,105個團如利劍出鞘,在華北地區對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作戰。在第一階段,正太鐵路戰略要點陽泉是主戰場。
歷史重任前,這座英雄的城市毫不退縮。
破襲正太路、扼守獅腦山、爭奪娘子關……八路軍將士在陽泉一次次出擊,直面敵強我弱,對抗槍林彈雨。陽泉的群眾也爆發出堅決抗戰的偉力,婦女為前線趕制衣物,村民到戰場上送水送飯,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
平定縣史志辦公室編撰的《巨城抗日斗爭紀事》中記載,在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平定(路北)縣在前方參戰和后方支前的民兵、民工、婦女、兒童多達8萬余人次。
歷時4個多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日軍280余人、偽軍1.8萬余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的輝煌篇章。
“氣吞山河的御敵破襲,在陽泉的近代史上還有一次——保礦運動。”陽泉市博物館講解員姬佳說,陽泉愛國士紳和人民群眾同樣表現出了誓死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氣節。
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同時,通過強權施壓和政治性貸款,攫取了大量礦權、路權。礦產豐饒,又有正太鐵路交通線的陽泉被帝國主義緊緊盯住。1905年,正太鐵路通車之際,英國福公司在鐵路兩旁遍插白旗,占礦掠地。
無理要求和霸道行徑激起了陽泉人民和山西社會各界人士的極大憤慨,1905年9月,陽泉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保礦運動。學生罷課游行、工人罷工抗議、商人籌錢占礦。“山西人未全死,決不令外族侵我尺寸土!”“我要用一死喚醒民眾,奪回礦權!”當時留下的字字句句,令人椎心泣血。1908年,山西商務局用百萬兩白銀從英國福公司手中將山西多個煤礦贖回自辦,歷時三年、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保礦運動自此結束。
產業破襲:創新之城
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陽泉考察期間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并著書對全世界宣告山西擁有豐富的煤炭。這如扔出一塊肥肉,頓時各國列強爭相啖食。為保護國家利益,維護民族資源,山西的仁人志士們成立了保晉公司,自此開啟了陽泉市的近代工業的破襲之路。
作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陽泉市正經歷一場從“煤城”到“多元創新之城”的深刻變革。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從百年前保晉公司的艱難創業,到華陽集團向新材料領域突圍,再到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造”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陽泉路徑。
20世紀初成立的保晉公司,開啟了陽泉近代工業化的序幕。這座被譽為“山西近代民族工業搖籃”的企業,采用機器采煤技術,奠定了陽泉煤炭工業的基礎。然而,長期的資源依賴也制約了城市發展。如今,保晉公司已不復存在,成為陽泉產業轉型的歷史見證。
作為保晉公司工業精神的延續,陽泉經濟支柱的華陽集團(原陽煤集團)在2020年完成了一次具有象征意義的轉身——從傳統煤炭企業轉型為新材料科技集團。近年來,華陽集團加速布局鈉離子電池、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永革表示:“未來,企業的增長亮點在于新能源新材料領域。”
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具有近百年歷史的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展現了“老樹發新芽”的活力。這家有百年歷史的老牌國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進軍高端領域。
近年來,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化、極端工況材料、精密制造技術創新,設立技術創新中心,深化產學研合作,建設泵閥研發中心和檢驗檢測平臺,通過薪酬改革和榮譽激勵激發產業工人活力,累計申請專利72項,獲得專利63項,進一步鞏固技術優勢。
“我們是一家傳統的制造業企業,目前不僅在煤氣閘閥、電子翻板閥等傳統產品發展上不斷創新,還新研發了氫能管線球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進展。未來,我們將加大創新力度,繼續走專精特新之路。”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亞蓉說。
今年一季度,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23%、163%。眼下,公司技術人員正攻關“超低溫閥門材料”等新技術,為國產閥門邁向高端化,為能源安全與制造業升級持續提供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陽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成為培育新動能的“試驗田”。這里聚集了中電陽泉數字經濟產業園、百度云計算中心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在陽泉市街頭,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公交車往來穿梭;高效智能的無人配送車、無人安防車、無人售賣車也行駛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高新科技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
陽泉市自2022年起開展自動駕駛車輛商業化運營服務,重點應用于無人共享出行、無人零售、無人配送、無人清掃、無人安防等場景,成為國內首批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城市之一。經過幾年的建設運行,陽泉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從測試、示范、應用到商業化,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形成了“點—線—面”貫通融合的全場景自動駕駛服務體系,為市民帶來與眾不同的“智慧體驗”,也讓城市更具“科技溫度”。
陽泉市市長鞠振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陽泉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增長13.3%,同時獲評“2023-2024年度中國新型智慧百強城市”。
2024年,陽泉市非煤工業增加值增速快于煤炭工業19.3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快于傳統產業12.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快于規上工業13.1個百分點,戰新產業增長12.7%,其中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產業分別增長42.4%、25.6%和8.5%,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占比穩步提升。
“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陽泉市委書記雷健坤強調。從保晉公司的工業啟蒙,到華陽集團的戰略轉型,從老牌企業的技術改造到高新區的創新培育,陽泉正在書寫一個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這座百年工業城,正以“黑轉綠”“老轉新”的堅定步伐,邁向更加多元、可持續的未來。
城市破襲:山城新貌
曾以“煤城”聞名的陽泉市,正通過“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的活化重生、生態領域的系統治理、老舊城區的有機更新以及紅色文化的創新表達,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態宜居之城的蝶變。
2022年5月,承載城市工業記憶的“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在陽泉水泵廠舊址上涅槃新生。文化園的設計團隊精細設計每一處有改造可能的空間,堅持保留、延續老建筑的原有形態、結構和工業痕跡,同時將現代生活元素融入積淀厚重的工業遺產。如今,“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建設面積達到115畝,分為東西兩區,依托工業遺產資源,建設有陽泉記憶主題館、城市會客廳、工人大禮堂、商業步行街等,是集文化休閑、潮流創意、時尚業態于一體的“生活秀帶”。
從2022年開園至今,“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已累計接待游客約280萬人次,并入選2024年山西省工業遺產名單,成為第三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我們保留了工業筋骨,注入了文化靈魂。”陽泉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克波表示。
這一轉型樣本與陽泉市推動城市綠色低碳建設的步伐同向而行。2024年,陽泉布局“雙碳”應用場景17個,市場規模達23.7億元;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同比提高1.04個百分點。同時,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連續四年穩定在70%以上,國考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質,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繼續保持100%。完成營造林11.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6萬畝。充電樁增長58.3%,市民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1%。
在城市更新戰場,陽泉市城鄉一體深度融合,城市品質持續提升。2024年,陽泉市西上莊電廠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完工,市新建污水處理廠、中源路拓寬改造工程相繼開工,實施老舊小區改造9個,改造老舊供水、供熱、燃氣管網360公里。
作為百團大戰主戰場,陽泉將“紅色基因深度植入城建肌理”,百團大戰紀念館通過現代技術重現烽火歲月;作為文化古都,非遺活化同樣亮眼,平定砂器走進商業街區,盂縣剪紙登上公共藝術平臺,市民文化滿意度顯著提升。
“推進資源型城市更新,是重塑城市價值、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舉措。”市委書記雷健坤說。這座曾依賴“黑金”的老工業城市,正以“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的工業齒輪為精神圖騰,在桃河的碧波綠影間繪制著歷史與現代交融、生態與人文共生的宜居新城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