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戰役失敗后,國軍大部隊全部撤離上海,留下了420人的孤軍堅守四行倉庫。
非常英勇,堪稱軍人的楷模,中華民族就是他們這樣的人給撐起來的,給他們再多的溢美之詞都不嫌多。
為壯聲勢,指揮官謝晉元對記者謊稱自己有800人,留下了“八佰勇士”的傳說。
但哪怕是八百人,數量還是太少,不會引起日軍太多的注意,要知道淞滬戰役的參戰日軍數量高達25萬人。
堅守在四行倉庫既不可能遲滯數十萬日軍的戰略行動,也不可能打疼日軍。
唯一的目的就是向國際社會證明我們還有人在戰斗,戰爭還沒有結束。
但無論證明的效果如何,這420人的孤軍都不可能回去了,國民政府沒有能力把他們接走,近乎必死之局。
八佰勇士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這條絕路,但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淞滬戰役,是一個純軍事家完全無法理解的古怪戰役。
首先這場戰役的規模之大,對中國軍隊而言堪稱全軍出擊,終極決戰。
據抗日戰史記載,1937年7月初,國軍共有海陸空軍202萬人,其中中央軍40余萬人,另有160萬人歸屬于地方實力派。
但是在淞滬戰役中,國軍投入了75萬精銳部隊,飛機、坦克、重炮、德械師幾乎全部調了上去。
中央軍的精華幾乎全部上了,地方實力派的精華也全部上了,白崇禧的廣西軍總共帶了6個師參戰,一天就報銷了4個旅,四天被打垮了6個師。
3名師長陣亡,3名師長重傷,不得不全軍退出戰斗。
中央軍和地方軍,把自己最強的部隊全派上去了,沒有人藏私,都怕被全國人民戳脊梁骨。
這是國軍方面空前絕后的一次齊心協力,互相提防的各路軍閥,在民族存亡的大義下徹底的凝聚在了一起。
而日本方面,派出了8個師團和2個旅團近25萬部隊參與此戰,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合計超過百萬。
激戰3個月后,中國軍隊死傷30多萬人,日軍死傷4萬余人。
戰后中國軍隊徹底潰敗,首都南京門戶洞開,長三角一帶的富饒土地全部歸日軍所有。
這個戰損比并不丟人,整個抗日戰爭中,雙方的平均戰損交換比就是1比10,雜牌部隊甚至能打出1比20的交換比出來。
打不過,那更正常了。
淞滬戰役開始時,日本方面有448萬正規軍,裝備標準比中國最精銳的部隊還要強。
就算你打贏了這25萬日軍,后面還有423萬日軍,日本再派個百來萬部隊過來參戰毫不困難。
日軍有強大的軍事工業系統,可以源源不斷的制造武器并從國內征兵,423萬生力軍遠不是日軍的極限。
反觀當時的中國,軍事工業嚴重匱乏,大量的武器裝備依賴進口,連新兵訓練的子彈都舍不得用。
德械師確實是很精銳,能勉強和日本正規軍正面較量一番,但打沒了就真的沒了,補充恢復極度困難,新兵連人手一把漢陽造都很難保證。
和日軍相比,當時的國軍更像是一次性軍隊,和今天的萬國牌印度軍差不多。
戰爭潛力低,實力弱,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蔣介石居然選擇了上海作為決戰之地。
上海是什么地方?
國際化大都市,長江入海口,水陸交通都極為便利,無天險可守。
在這里,日本的海陸空三軍可以輕易的形成合力,甚至連軍艦都可以用重炮支援地面部隊。
日軍也就是沒重視國軍的戰斗力,不然國內的航空母艦能分分鐘開過來助戰。
而75萬國軍密集的縮在一個小小的城市里,空軍剛出場沒幾天就被打的全軍覆沒,最后只能天天挨炸。
在如此惡劣的戰場條件下,犧牲10個人換掉1個日軍,而且還打了3個月,我覺得真的已經很英勇了。
在上海和日軍決戰必輸無疑,這是任何軍事指揮官都能輕易得出的結論。
那為什么,國軍方面還要投入如此之多的精銳部隊去發動這場必輸之戰?
蔣介石的戰略目的
任何一場戰役都是有目的的,淞滬戰役還是中國方面主動發起的戰役。
從軍事上怎么看淞滬戰役都是必輸的,即便如此國軍還要主動發起,那肯定是有更大的戰略目的在里面。
如果戰略目的能夠達成,那即便局部戰場輸了,也是值得的。
很多人說,淞滬戰役的戰略目的是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口號。
這是淞滬戰役的成果和意義,但絕對不是發動這場戰役的戰略目的。
如果真心要阻擊日軍,選擇的戰場一定是在機械化部隊無法展開的山嶺地帶,而不是在上海這里消耗掉自己全部的精華。
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后,南京直接就沒了,長江流域也沒了,最后還是縮在大西南的山區里固守。
如果當初沒有在上海損失那么多精銳部隊,后面的8年抗戰會好打很多。
一輛孤零零的國軍坦克向日軍陣地發起了自殺式沖鋒
《申報》在戰后3個月時發文評價淞滬戰役:
“在戰術上是硬拼主義,在戰斗上則是輕生主義。淞滬會戰告訴全世界說中國軍人不怕死,但同時也告訴人家中國軍隊是不會打勝仗的。”
更離譜的是,淞滬戰役用的是添油戰術。
表面上,是中國方面主動發起了這次戰役,但實際上中國軍隊并不是一開始就壓上去,用數量的絕對優勢來欺負日軍。
戰斗剛開始的時候日軍在上海的駐軍很少,只有3000多人,緊急從日僑中動員退役軍人,也不過4000人,而且缺少重武器。
但國軍方面一開始投入的軍力就有5萬余人,且有2個德式重炮團。
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對當時的日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徹底清除這4000日軍很容易,還能徹底消滅日本在上海的立足點,讓其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登陸。
但事實上,在日軍被迫困守最后幾個孤立據點即將全軍覆沒時,蔣介石三次下令停止進攻,致使日軍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增援。
而日本援兵越多,國軍這邊投入的軍力也就越多,一直到日本總兵力達到了國軍可以承受的上限,蔣介石才最終下令撤出戰場。
從軍事上,沒有人可以理解這樣的行為。
但如果你理解了蔣介石的戰略意圖,那這種行為就很好理解了。
蔣介石自始至終都沒有指望過從軍事上擊敗日本。
哪怕操作如神,在淞滬戰役中多擊殺了10萬日軍,那又能如何呢?對戰爭大勢不構成影響,中日力量對比依然懸殊的可怕。
如果把參與淞滬戰役的75萬精銳部隊交給毛澤東指揮,那他的選擇一定是直接放棄上海,在周圍農村和日軍打游擊,慢慢消耗日軍的力量。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如果把這75萬精銳部隊交給普通元帥指揮,那一般人的選擇也是把大量工廠內遷到西南山區,然后在中國各大小城市層層抵抗,在各大險要之地設伏,然后邊打邊撤,拉長戰線后騷擾日軍后勤補給。
最后撤到西南山區時,日軍的軍力損失和物資損失,會比淞滬戰場上大的多,國軍的損失也會小的多。
但蔣介石的選擇,卻如此的與眾不同。
1937年的中國,抗戰的輿論呼聲席卷全國,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政府正在大量失去民心。
再不抗日,中國有爆發革命的可能性。
“假如國民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國民政府就會被輿論浪潮所沖倒。中國會發生革命。結果就是共產黨將會在中國占優勢。這就意味著日本不可能與中國議和,因為共產黨是從來不投降的”。
——1937年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致柏林德國外交部密電
但早在開戰之前,國民政府就聘請了英國、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專家,進行過中日戰爭的沙盤推演。
模擬的場景,是日軍直接動用15個師團的兵力入侵中國。
各種各樣的裝備,都可以折算為紙面的數據。
各國軍事專家推算出的結果,都是中國只能抵抗2~3個月左右,只有德國人認為國軍可以支撐6個月。
沒有一個專家認為中國能贏,軍事推演平均值是抵抗3個月,隨后國民政府會失去華北,華南,華中地區,全國經濟菁華之地悉數淪喪。
正面硬剛必死無疑,唯一的生路是退到西南大山區,利用地形優勢進行最后抵抗。
而實際上國民黨的最終戰果也和這個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日軍沒有一開始就投入15個師團,所以多抵抗了幾個月而已。
既然一開始就知道這個結果,那為何還要在上海和日軍硬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逐層抵抗,節節撤退來消耗日軍實力不好么?
但站在蔣介石的角度,他不是這么想的。
國軍必敗,怎么打都會輸,這一點蔣介石知道。但放棄掉中國經濟菁華的幾個大城市這是蔣介石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如果選擇了層層抵抗,無論給日本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國民政府都肯定會失去那些大城市,這可是國民政府的統治根基,蔣介石無法接受。
如果選擇了毛澤東的游擊戰術,那更慘,大城市依然是沒了,國民黨還沒有共產黨的基層組織能力和動員力,死的會比層層抵抗還要慘。
所以蔣介石已經沒得選擇了,唯有指望國際調停,利用歐美的力量來嚇阻日本。
這就是淞滬戰役發動的目的。
淞滬戰役發動的時間點,恰好是列強九國會議前夕,選擇的地點,是諸多列強都有租界的上海。
打淞滬戰役的戰略目的,不是為了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而是打給國際社會看,期望歐美的調停。
李宗仁在回憶錄里,曾寫明了淞滬戰役的戰略目的:
“對國際局勢判斷的錯誤。在蔣先生想來,上海是一個國際都市,歐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資金,如在上海和敵人全力血戰一番,不但可以轉變西人一向輕華之心,且可能引起歐美國家居間調停,甚或武裝干涉。”
蔣介石期望中的淞滬戰役,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規模越大越好,至于殺傷多少日軍,這不重要。
添油戰術,是實現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
上來就把上海的4000日軍給滅了,這是和發動淞滬戰役的根本戰略目的相沖突的,所以三次電令前線將士停止進攻。
這一切都是為了引來“國際觀瞻”,最終撤退時還非要在歐美的租界旁邊留下400余人固守四行倉庫,目的也是打給外國人看。
最開始,國民政府給謝晉元的命令是“能守多久,就守多久”,沒有補給,也沒有援兵。
但是當謝晉元戰斗到第四天時,租界為自保要求中國軍隊撤兵時,蔣介石就立刻下令謝晉元停止戰斗,退向租界。
800壯士是抱著必死之心固守四行倉庫的,多次拒絕這個撤退令。
“早已立下遺囑,誓與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
但蔣介石再三電令,要求謝晉元立刻撤退,一切按照租界的意思來辦。
被租界的洋人繳械以后茫然無助的“800壯士”
本來就是打給租界看的,如今租界不讓打了,那還有啥好打的。
謝晉元手下的兵,確實熱血沸騰、英勇報國,但“不懂政治、不知大局”,所以才不能理解蔣介石的命令。
蔣介石發動淞滬戰役的目的是希望引來歐美列強的關注,以戰促和。
但實際上,英美沒有絲毫干涉的意思。
相反,1940年時英國按照日本的意思,從緬甸方面封閉了滇緬公路,這是中國抗戰唯一的外援通道。
而美國在1941年時,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存在。
整個抗日期間,日軍所造槍炮使用的鋼鐵,80%的原料都是進口自美國。
事實證明,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指望外國為你犧牲那純粹是幻想,再當舔狗都沒有用。
指望歐美出兵干涉日本?那只有在他們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才有可能。
但蔣介石卻充滿了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把籌碼都壓在了這個縹緲的希望上,結果給了日本軍隊聚殲中國精銳部隊的大好機會。
在上海這里,中國最精華的部隊直接被打殘了,正面戰場從此一敗涂地再無反擊能力,最終只給日軍帶來了4萬人的皮外傷,導致汪精衛等投降派聲勢大振。
隨后,國民黨副總裁及20多個中央委員投敵,上百個國軍高級將領投敵,上百萬國軍士兵成建制投敵。
反觀共產黨,在敵后進行艱苦的游擊戰斗,時刻面臨危險,很多高級將領都有被迫親自上陣殺敵的經歷。
但整個抗日期間,共軍方面沒有一個高級將領或中央委員投敵,更沒有出現部隊成建制投敵的情況。
淞滬之戰,蔣介石從戰術到戰略,都輸的一塌糊涂。
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上海、南京、武漢、長沙都沒保住,最后還是退到了大西南山區。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發動如此規模的終極決戰,目的居然是指望“國際調停”,最終導致損失慘重,這種眼光是何等的狹隘可笑。
這樣的領袖帶領的組織,焉能不敗。
淞滬會戰,并不是中國抗日期間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
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為垂死掙扎,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試圖打通大陸交通線。
此役日軍投入36萬兵力,國軍投入130多萬兵力,結果國民黨部隊損失50萬多人,被日軍攻占146座大小城市,喪失6000多萬人口和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美軍設在中國大陸準備轟炸日本本土的空軍基地被悉數摧毀。
而全盤崩潰、即將投降的日軍,在此役中居然只死了2.4萬人。
精銳部隊被幾乎打光的國民黨部隊,表現之差簡直駭人聽聞。
豫湘桂戰役的慘敗,幾乎徹底斷送了中國在戰后的國際地位。
美軍吊打日軍,日軍吊打國軍,中國軍隊是敗軍之將手中的敗軍之將,有什么資格來平起平坐的談條件。
中國人,就是弱,而且是很弱。
但短短5年之后,同樣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甚至可能就是同一批軍人,換了身軍裝之后,就能跨過鴨綠江,在聯合國軍的海陸空火力夾擊下死戰3年,迫使美國簽署合約,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不是中國人不行,是有些統帥不行。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固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跟錯了領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