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戰火還未熄,以色列又開始暗戳戳把手伸向了臺海。
近年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不斷的引發國際爭議,從加沙血腥沖突到對伊朗的跨境挑釁,以色列都在不斷瘋狂試探各國底線,
有了美國撐腰后,以色列變得也是越來越囂張。
自家后院戰火紛飛他不管不顧,卻千里迢迢在中國的紅線上點了一把火,目標緊盯臺海。
更過分的是,以色列居然敢公開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大放厥詞攛掇臺灣搞事。
面對這樣的以色列,中方也不在給好臉色了。
以色列未來黨員奔赴中國太遠會見臺所謂“副總統”和“外長”,返以后在社交媒體平臺同臺相關人員相互勾連吹捧。
甚至以色列的媒體還大肆發文談論此事,公然將中國臺灣稱作“國家”。
就是在7月9號,中國駐以色列使館發言人對此也絲毫不慣著直接回應:“這位議員先生的涉臺言行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嚴重破壞中以關系政治基礎,嚴重毒化中以友好和務實合作氛圍”。
信息來源:環球網
面對這樣直踩中方紅線,一句話也徹底惹怒了所有人。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以色列第一次這般囂張了,要看懂今天的舉動,得先翻開歷史的舊賬。
中以關系并非一張白紙,上面早已刻著幾道深深的傷痕,至今仍在隱隱作痛。
很多人還記得“費爾康”預警機事件。
當年中國滿懷誠意簽下合同,以色列卻在美國的壓力下單方面撕毀協議,轉頭就把更先進的技術賣給了印度的。
這記響亮的耳光,打掉的不僅是幾十億美元的生意,更是中國在關鍵時刻對以色列僅存的一點戰略信任。
除此之外,還有一筆血債。
早在2006年的時候,聯合國維和部隊里一名叫杜照宇的中國軍官,倒在了以色列軍隊的精確制導炸彈之下。
事后以方被指百般推脫,拒絕道歉,甚至阻撓調查。
但這件事對中國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犧牲,這是一個國家主權尊嚴被公然踐踏的標志。
帶著這些歷史包袱,再看今天以色列議員在臺灣的表演,就不僅僅是“竄訪”那么簡單了。
因為它勾起的是積壓已久的舊怨,以色列的種種挑釁讓每一次新的挑釁,都顯得格外刺眼。
那么或許會有人好奇,以色列到底想圖點什么?
明明深陷加沙泥潭,與伊朗劍拔弩張自己都惹得一身臟,現在還非要跳出來四處蹦跶,還要在萬里之外,主動招惹中國呢?
對于以色列的行為要非要說出一個原因,唯一的解釋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投機。
以色列一些人或許認為,臺灣是中國最敏感、最核心的利益,是那根一碰就全身震顫的神經。
只要在這根神經上稍加撥弄,就能逼迫中國在另一張牌桌上讓步,而那張牌當然是伊朗。
他們的算盤是,只要我動你的“臺灣”,你是不是就該在“伊朗核問題”上多出點力,幫我壓制這個心腹大患?
這是一種典型的杠桿思維試圖用東亞的麻煩,來換取中東的利益,但事實上呢,以色列這個想法從從一開始就打錯了算盤。
它嚴重低估了臺灣問題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
這不是一筆可以交易的買賣,而是關乎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的終極命題,拿這個當籌碼,無異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賭對方的底牌。
結果只能是籌碼被沒收,自己還被請下牌桌。
結果也可想而知,政治上的誤判和瘋狂踩紅線,也很快就在經濟上得到了回應。
中國的反擊沒有驚天動地的宣告,卻像一把“軟刀子”,精準地割向以色列最依賴的領域。
首先數據不會撒謊,就在以色列議員訪臺風波后,中國對以色列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額,特別是半導體和通信設備,應聲下跌了約15%。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對高度依賴全球市場和供應鏈的以色列科技產業來說,失去部分中國市場,等于失去了一塊賴以生存的土壤。
這樣的“軟報復”比任何外交譴責都來得更直接,更痛。
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一邊在中國這里碰壁,一邊卻和中國的鄰國印度打得火熱。
因為以色列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之一,在推銷“長釘”反坦克導彈的宣傳片里,以色列軍工企業拉斐爾,毫不避諱地將中國的坦克作為打擊靶標。
一邊賺著遏制中國的錢,一邊又想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還想在中國的核心利益上玩火。
這種既要又要的邏輯實在可笑,結果可想而知在今天這個講究實力和尊重的世界里,以色列這種做法顯然已經行不通了。
更諷刺的是,以色列的“友臺小組”主席在臺灣大談“民主價值”與“共同信仰”時,仿佛自己是自由世界的使者。
可就在他高談闊論的同時,以色列國內正發生著什么?
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內塔尼亞胡政府削弱最高法院權力的司法改革,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對以色列民主根基的動搖。
一座燈塔,如果連自家的院子都照不亮,又怎能奢求它的光芒去“指引”別人?
更何況,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經讓以色列在國際道義上嚴重透支。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報告,措辭嚴厲地指向了“種族滅絕”的可能,國際社會的譴責聲浪一波高過一波。
在這種背景下,再把手伸向臺海,不僅無法為自己贏得任何加分,反而更凸顯了其外交政策的混亂與矛盾。
這種“雙重標準”,最終只會讓自己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孤立。
更重要的是,長久以來以色列引以為傲的是它的科技軍事優勢。
比如大名鼎鼎的“鐵穹”防御系統,這套系統的背后,是無數精密的傳感器、芯片和通信設備,高度依賴全球化的供應鏈。
而如今,它的博弈對手中國正在這些領域迎頭趕上,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了飛速的超越。
從量子雷達到高精度傳感器,從無人機產業鏈到新材料技術,中國正在構筑一道全新的“科技長城”。
這道長城不僅用于自保,未來也可能成為反向制約的利器。
試想一下,當以色列的國防工業發現,某些核心的元器件供應鏈被牢牢掌握在潛在對手手中時,它的技術神話還能否延續?
當中國憑借技術優勢,向中東其他國家提供另一種“選擇”時,以色列的地區優勢又將剩下幾分?
信息來源:江南都市報
參考資料:
1.環球網:《中國駐以色列使館發言人就以色列有關議員涉臺錯誤言行答記者問》,2025-7-9
2.江南都市報:《公然將中國臺灣稱為“國家”,中方向以色列提出嚴正交涉》,2025-7-10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