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山東青島萊西市,河頭店鎮東大寨小學的教室里,青島陶藝協會秘書長仝莎莎拿著陶瓷擺件,正給孩子們講“陶”與“瓷”的區別。“這個汝窯的天青色,像不像雨后的天空?”她話音剛落,10歲的于滕隨即舉手:“老師,我爺爺的茶壺就是這種顏色!”
這場“感受陶藝之美”的公益課,正是萊西市將宣講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的生動注腳。
“如今,群眾成了理論宣講的‘點菜人’,效果大不同。”河頭店鎮宣傳統戰委員王園園翻開一本有些泛黃的宣講記錄冊,指著其中一頁政策宣講簽到表說:“你看,三年前講土地流轉政策,30個座位坐得滿滿當當,可中途就走了10個人。村民們看著‘流轉合同條款’‘經營主體資格’這些術語一頭霧水,臺上講得口干舌燥,臺下打盹兒的倒不少。”
這樣的尷尬曾是基層宣講的普遍難題。萊西市委宣傳部調研發現,實踐中,不少宣講存在著不接地氣、“供需錯位”等問題,與群眾關心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
“宣講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若與群眾需求脫節,效果自然打折扣?!比R西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包順善介紹。
于是,他們進行了宣講“供給側改革”,依托“萊西宣傳”微信公眾號,面向全社會發布“宣講菜單”,主題涵蓋形勢政策、司法普及、志愿服務、文明實踐等內容,群眾可按照個人“口味”直接向宣講團隊聯系人下單。
“前些日子有學?!c單’,希望為學生開設實用性強的宣講課程,我們便專門設計了需求調查問卷?!比R西市小雨滴志愿宣講團隊負責人董金輝說,“孩子們在問卷里寫‘想替奶奶學急救’‘想學習漢服知識’,這些都成了課程設計的主題。”如今,從傳統文化到心理健康,從急救知識到漢服鑒賞,新的宣講機制讓課程既有趣又實用。
現在,宣講就像點外賣——群眾想吃啥,宣講團隊就做啥!
萊西市店埠鎮胡蘿卜播種時節,種植戶張世生正為“出苗率低、裂根多”的問題愁眉不展,偶然得知網上能“點單”農技宣講,便試著下單了“胡蘿卜種植技巧”宣講課程。令他驚喜的是,從“點單”到農業專家趕到地頭,用了不到24小時。
原來,張世生通過線上聯系宣講團負責人后,負責人第一時間向萊西市蘿卜科技小院“派單”。隨即,“田間黨校”宣講團隊成員與青島農業大學師生奔赴現場,在田間地頭開起了“現場會”,組織開展關鍵農技培訓宣講,現場講解胡蘿卜種植技巧,并對胡蘿卜產生歧叉根、裂根的原因及預防措施進行分析、演示。
如今,萊西市依托科技小院的專家資源,常態化開展田間理論與技術宣講,已惠及胡蘿卜種植農戶5萬余人,胡蘿卜次品率從20%以上降至5%以下,畝均增收600元以上,宣講成效實實在在惠及廣大種植戶。
從“固定講臺”到“流動課堂”,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截至目前,萊西市已開展“定制化”宣講活動600余場次,各類文藝宣講活動110余場次。(記者 劉艷杰 通訊員 于言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